社会建设 保民生促发展 提升群众幸福感

眉山日报 2018-12-16 01:02 大字

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感。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岷东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教育水平不断改善。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

经过40年的努力,眉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就业更充分、服务更便捷、保障更完善……各个阶层的老百姓切身体会到生活质量的改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

完善保障

百姓获得更多幸福

家住东坡区松江镇王桥村的王云辉一家四口,日子过得清静而踏实。40岁的王云辉负责耕种9分土地,眼睛一级残疾的妻子在家打理家务,两个孩子在学校读初中。土地长出的庄稼够维持一家人口粮,其他日常开销则来自政府每人每月150元低保救助。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政府这一份救助,自己的生活不敢想象。

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今年66岁的黄志清夫妇,属于政府居家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他们不曾想到,自己无儿无女,现在政府养着、管着,后半辈也就有了依靠,无忧了。

“自从住进了廉租房,我这家就算安下了,心也就定下来了。”12月4日,在眉山城区桐花巷小区,记者见到黄玉芳,她一边做手工活,一边开心地跟记者聊天。

黄玉芳是一名环卫工人,月收入1000多块钱;丈夫是下岗职工,平时在外面打零工,儿子刚刚大学毕业,还有一个70多岁的婆婆要赡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搬进廉租房之前,一家人到处租房子,一年至少要搬两次家,月租两三百块钱的一间小房子,一家四口人蜗居于此。

2007年,眉山开始建设保障性住房。2013年,黄玉芳一家搬进了桐花巷廉租房。“房子面积约49平方米,两房一厅一厨一卫,房间宽敞明亮租金还很低,每平方米仅1元左右,一个月算上物管也就80多元,真开心。”黄玉芳乐呵呵地说。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些打趣的顺口溜曾是农民看病难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情景正悄然转变。

12月6日,在眉山市人民医院的病房内,68岁的罗运超因患心脏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作为一个庄稼汉,靠着微薄的收入,10多万元的手术费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足的家庭日子变得更加拮据。让他欣慰的是最后一结算,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总共报销了8万多元,罗运超自己仅掏了2万多元。他激动地说:“国家这政策确实好,要不是‘新农合’报销,我这命就悬吊吊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5月1日起,眉山正式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罗运超就是其中受益人之一。此举标志着城乡大病保险工作进入到实质运行阶段,也意味着今后像罗运超这样的城乡居民,除了基本医疗保险外,又多了一把医疗“保护伞”。

40年来,眉山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如今,百姓不但困有所助,老有所养;还学有所教,居有其屋,病有所医。

新闻推荐

统计宣传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宣传活动现场。本报讯(游万军记者罗端文/图)近日,东坡区统计局联合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眉山调查队、区城乡监测中心、大石...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