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创业 ——邓文中博士在诺奖得主及院士助力眉山发展研讨会上的演讲
赵州桥。东平景观桥。连云港汇海路桥。沈阳三好桥。洛克察基大桥。
科研、创新、创业是三个不同的东西,但是常常被混为一谈。我先跟大家讲一讲创新。创新是什么?在英文里,创新是“innovation”,这么说创新应该有很多“i”。一般来讲,创新包括了三个主题,就是发明、改良跟组合,就是inventions、improvements和integrations。“发明”大家都知道,比如灯泡、计算机,就是从前没有的东西而现在有了的。“改良”就是让产品做得更好,比如我们从前听音乐要回家去听,因为收音机太大了,拿不动,后来慢慢变成了随身听、ipod以及iphone,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放在里面了,这就是改良。第三个是“组合”,把不同的东西加起来创造,最初的iphone本身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把已经有的东西放在一起,但是就是因为放在一起,就变得很好用,这也是创新。所以创新最基本的定义就是三个“i”。但是,创新必须增加价值,所以我们还必须有第四个“i”——Increase value。不过创新要花时间、花精力,要担责任,那为什么有人去创新呢?我们要给创新的人一点好处才行,所以我们还要有第五个“i”——Incentive,奖励。那么,创新加起来就是五个“i”,发明、改良、组合、增值、奖励。创新对个人必须有好处,所以,奖励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创新有奖励的话,就会费心思去创新,希望自己能创新。如何鼓励创新是政策的问题,我们必须缔造创新的环境。
怎么激发一个人创新的兴趣呢?一般来讲有两个方法。一是孵育,一是竞争。“孵育”是缔造和提供培育创新的环境,就是帮助他创新。这个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非政府提供,好像“千人计划”、创业园、长江学者、创客园地等都是创新的园地。这是让有创新意向的人有一个好的机会。另一个是竞争。竞争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公平的裁判”,竞争的“胜者”必须得到“合理的奖励”。
创新让我们能做人家不能做的事情,创新让我们做事情能够比人家更好,这样我们就能在竞争中胜出,等于说“我们比人家强”。这也是强国和大国的区别。我们中国是大国,我们想从大国变成强国,就要在竞争中能够胜出。
那我们怎么创新?要创新我们必须提出几个问题。一些中国人不喜欢问问题,怕别人说自己傻瓜。但是创新必须提问题,没有问题你不会改良,不会变,所以我们必须提问题。大家知道,牛顿是大科学家,他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为什么苹果会打在他头上,而不打到隔壁哥哥的头上?这是个很傻很幼稚的问题,你坐在苹果树下就打在你头上啊。但是就因为他要为这个“傻”的问题找答案,所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所以要创新我们必须要提出问题。
简单地讲,问题有三个:为什么?为什么不?假如又如何?三个“W”,Why,Why not,What……if。”为什么是向因循的习惯挑战,很多事情已经做了多年都是一样的办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在问问题这方面,一些人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听话了。爸爸妈妈教我们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时听老板的话,看书时听书上的话,这样的话大家就没有挑战的习惯,也没有挑战的勇气,这样的话不可能有创新。所以,我提议,做父母的不要教孩子听话,要教孩子“明白道理”,什么对什么不对,而不是你一定要这样做,孩子太听话不会提问,所以要鼓励孩子提问,鼓励他们找更好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不”,这里你已经提出了“为什么”,知道可能有更好的方法,那么你有什么新理念。
第三个问题就是“假如……又如何”,你有一个新的理念提出来了,你要搞清楚你的理念对不对、能不能、行不行,你把所有的问题都解释了,避免发生意外。确认你的理念里面没有毛病。
所以,发明、改良、组合是创新的定义,增值是创新的标准,奖励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三个步骤:为什么?为什么不?假如又如何?这三个“W”。五个“i”+三个“W”。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创新,有些人不能创新?创新的话,需要三个先决条件。第一个要有能力(capability),第二个要有勇气(courage),第三个要有机会(chance)三个“C”。中国人的才智是一流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中国人很有创新能力,但是一些中国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做“差不多先生”,如果做什么事都差不多的话,那就不能造出精细的东西,发掘不出核心技术。假如没有核心技术的话,我们做不了强国。第二个是勇气,做新的事物,这个“新”字对很多人很敏感,那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创新之路上有两块绊脚石,一是甘于平庸,另一个是困于先例。成功最大的敌人不是失败,而是甘于平庸,失败了可以重来,但是假如你甘于平庸,那你永远不会去尝试,就没有创新的可能。甘于平庸是害怕失败的原因,没有勇气去创新。第二是困于先例,没有勇气的人就是人家怎么走我们就照抄一个,很简单,很保守,但是创新跟先例一定程度上是互相排斥的。你讲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创新。邓小平先生说过,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就是勇气,有胆量走自己的路,这是创新的路。中国现在的繁荣富裕源于此,如果我们没有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我们可能现在还在寻找着发展的道路。第三个是机会,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假如没有机会,那何必去创新呢?机会分两种,一种是社会提供的机会,一种是创新者自己创造的机会。这方面,中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多很多,这一点我们的年轻人没有抱怨的理由。另一个是自己创造的机会,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市场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之前没有人想过智能手机的事情,但是被人创新提供了,大家现在已经离不开了。所以人家不给机会,我们自己可以创造机会。
这里小结一下,创新就是“五个i”“三个W”和“三个C”,“五个i”是定义,“三个W”是方法,“三个C”是条件。那么年轻人知道“520”的意思,我们这里是“533”,要大家容易记创新是什么,“533”就是“我想想”。
今天我还听到很多年轻人说自己没有机会。我刚刚说机会可以自己创造,机会不是自己送上门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不可思议的例子。几千年来,我们穿衣服,破了就补,补不了就扔掉,都是一样的,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子,破衣服不会有人穿的。我年轻的时候,像这样的破衣服(破洞牛仔裤)是绝对没有人穿的,而你再看破洞牛仔裤的价格,破洞愈多愈贵!有人能把破洞牛仔裤推向市场,我认为很不可思议,女孩子爱美是天性,让女士们穿一些有破洞的衣服是很难的,要让女士们花更多的钱去买有破洞的牛仔裤,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人做到了,这个就是创新。穿了一百多年的牛仔裤都有创新的可能,所以用心,创新的机会的确很多的。
我做过一个非科学的统计,假如所有的破洞是中国的专利的话,破洞牛仔裤要给中国专利费的话,我们或者可以把中国的GDP提升0.5个百分点。所以,创新的机会就在你眼前,就看你抓不抓得住。智能手机也是这个例子。
我是造桥的,我给大家讲一个桥梁的例子。大家知道什么是拱桥。在19世纪的时候,钢铁能够工业化生产之前,建筑材料只有石头跟砖,假如用石头跟砖(造桥),砖石都是只能受压力,不能受拉力的东西,所以19世纪之前的两三千年,大家只能建造拱桥。只有拱桥可以完全受压力,不受拉力。罗马的拱桥,我国的赵州桥、悉尼的拱桥都是拱桥的典型代表。大家注意一下,这些拱桥都是垂直的,两千多年,没有改变,因为加在桥梁的重力基本是垂直的。大家来看,这是林同棪先生设计的台北关渡大桥,也是垂直的。那么我们从垂直的拱桥延伸思考,为什么这些拱是垂直的?因为重力是垂直的,用垂直的拱承受垂直的重力,是合理的。那为什么不可以是斜的呢?那来看看我设计的几座“斜”的拱桥,首先,我们先试试能不能把两个拱推向中间,比如重庆的菜园坝大桥,这就是斜的“提篮拱”的样子,它的拱是向中间倾斜的,看起来很好看。下一个问题,拱可以向内推,那可不可以向外推呢?比如天津大沽桥的样子,开车行驶在这座桥上很舒服。往不同方向推(拱),我们创造了在美观上完全不同的桥型。第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两个拱放在中间呢?这就变成了连云港的汇海路大桥,它的拱是在中间的,我们叫它“连云港的蝴蝶”。那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把拱转个90°呢?这就变成了沈阳三好桥的样子,我们叫它“浑河上的百合花”。大家很喜欢这个桥。据说这座桥通车那天,两边房屋的房价提升了17%,这座桥成了当地的景观。我们再来看这座桥,为什么不能把两个拱推到一起呢?就变成福建三明的台江大桥,这座桥也是世界上没有过的桥型。那再问一次?为什么不可以把拱翻过来,垂直转180°,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拱桥做了三四千年,我觉得还有创新的可能。
我们也可以建一座水平的拱,这就是洛克察基大桥,林同棪先生的设计;也可以另建一座水平的拱,这就是东平景观桥。
所以拱桥,大家已经建了几千年,但仍然有创新可能!不要等人家给我们机会,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机会!
我们今天的题目是“科研,创新,创业”,下面说说科研与创新。
有一句话把这两件事情的目的说得很清楚,科研是把财富转变为知识,这是亏本的事情,创业是把知识转变成财富,这是赚钱的事情!这是两种不同的事情,不要混在一起!
科研≠创新≠创业,半导体出来的时候,研究半导体的人没有赚到钱,但是使用半导体的人赚到了钱,“科研”提供了半导体的理论基础,“创新”提供这个理论在不同领域里应用的理念,“创业”是把这些应用理念付诸实践的事业。创新可以说是从科研连接到创业的桥梁,简单地说,创新是把科研的成果演化成可以使用的理念,但创新不是创业!创新可以说是从科研连接到创业的桥梁,我们中国创业的时候,科研可以借用其他国家的成果,但长期还是要有自己的科研,科研短期看不到什么东西。
科研和创业如何分工?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做科研的事情,是不盈利的,不可以赚钱为目的;创业者做创业的事情,创业的目的就是要赚钱,他们是在做生意。这两组人是不可以混淆的。
为什么钱学森、钱伟长,这批人能有那么大的贡献?因为他们没有把赚钱作为工作目标!据说,钱学森问,为什么中国不多出真正的大师?有人认为,中国许多“准大师”都赚钱去了!搞科研的人开始搞赚钱就不好了!这就是把科研和创业混淆了的结果。
“做科研”和“做生意”完全是两回事!
我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巴菲特是股神,牛顿是大科学家,两个名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很成功!让一个大科学家来炒股票,结果会怎样?这是牛顿炒股的经历:牛顿炒股亏了两万英镑,约等于现在的270万美元,他那时候基本上是破产了。所以,我们不要鼓励每个人都去创业!因为,太多人焦头烂额,对国家没有好处。要能够创业的人才去创业。
孙中山先生说:人分三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大概上,先知先觉的人可以做科研和创新,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的人是可以创业的人,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人是守业的人。有些人能够创新,但不能创业,有些人能够创业,但不能守业,所以每个事情都有不同的人去做,不能够都混在一起,所以我们鼓励创新,创业是好事情,但不能够一窝蜂。因为稳定的社会里面,这三类人都很重要。
今天,我给大家提出几个问题。现在,大家都觉得先知先觉的人太缺乏了,我们必须培养这些人才。爱迪生、盖茨,这两位是很多人羡慕的高手。爱迪生常常逃学,他不喜欢上学的。比尔盖茨也没有大学毕业,在中国来讲,他们都不是好学生,都不是让人喜欢的人。爱迪生在研究灯泡的时候,做了近一万次不同的试验,都失败了,但他没有放弃,终于成功了,在我们的创业园里面,我们会让他有机会做一万个失败了的试验吗?我们大概会说:“这个人发神经!”会不会早就把他赶出去了?
所以,培养创新的人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怎么办?很多人崇拜的乔布斯,他只上过6个月的大学,就不读了,他进的可是世界顶尖的“斯坦福大学”啊!在国内,这样一个人早就把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气坏了!
还有,中国的阿里巴巴上市,赚钱最多的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那么怎么办?如果“阿里巴巴第二”出现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准备好没有?这些都是心态的问题,要鼓励创新,我们自己必须要有能接受创新的心态。
这些有名的大创新者都是很不守常规的人,我们能够容纳他们吗?如果我们要培养能创新的人才,我们首先要学会能够容纳和鼓励他们的心态。
(本报记者 李幸 古良驹 根据录音整理)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眉山讯(记者常坚文/图)9月14日上午,诺奖得主助力眉山发展研讨会在眉召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世界桥梁建筑工程大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