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年,青春眉山英姿勃发 底泽厚

眉山日报 2017-08-05 08:05 大字

窄小的雕像广场、破旧的三苏祠,这就是20年前眉山拿得出手的两张名片。

物换星移20年,沧海桑田20载,眉山,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逐渐成长为英俊青年。远景楼、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两宋荣光大道、中国樱花博览园、大学城、中国泡菜城、眉山东站……成为城市新地标、新名片,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棋布星陈扮靓城乡,青春眉山英姿勃发地向世人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20年,作为媒体,我们记录着眉山的变迁,书写着眉山的历史。回望来时风雨路,眉山日报自身也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

建区伊始,不拘一格选人才,省上下派、乐山抽调、眉山六区县选调,这三部分人组成了新眉山建设的强大生力军。20年前,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和不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人一起,怀揣着梦想和憧憬,集聚到眉山这片热土。5万元的开办费、一辆从乐山分家带过来的破旧桑塔纳就是创业的全部家当,1997年7月,筹建组组长也是第一任总编辑陈林森带领两个人开始了眉山日报的筹建工作。招贤纳士,来自四面八方的20多个人开始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未来:“站在巨人肩上,办出一流报纸!”

没有办公室、没有采访车、没有印刷厂……租民房做办公室、租别人的车间当印刷厂;新闻发生,我们顶烈日、冒严寒赶公交或打出租第一时间到达,记者在现场;吃饭没有食堂,午饭期间大家便站在屋檐下,成为了一道风景;没有宿舍,三三两两“蜗居”在租来的房间挑灯写稿;宿舍里唯一的娱乐,是大伙围着一台同事从家里搬来的用了20多年的17英寸电视机……1998年新年的第一天清晨,当捧着第一张墨香四溢的《眉山日报》时,熬夜到凌晨4点的我们已毫无倦意,像抱着初生婴儿的父母般兴奋不已,仔细端详。兴奋之余,心里更多的是忐忑与不安,“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博采众长、地方特色”的定位是否得到受众的认可,我们将接受340多万读者的检阅与评判。高标准、高起点面世的周四刊对开大报,受到时任省记协领导的高度评价:“你们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报社10多年才走过的路!”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我的名字前面加上了厚重的四个字“本报记者”,这既标志着我职场角色的正式转换,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年一个台阶,眉山日报从周四刊,到周五刊,再到周六刊,直到今天的周七刊,报纸也从原来的黑白报,变为全彩印。报社早已告别“蜗居”日子,实现无纸化办公,新闻发生时,记者在现场、在家里,手指一动、鼠标一点,稿件便瞬间进入融媒体平台。当信息化大潮来临时,眉山日报与时俱进,主办的眉山网同时也打开了世界了解眉山、眉山走向世界的另一个窗口。而今,集传统媒体眉山日报、博周刊与新兴媒体眉山网、眉山在线新闻客户端、眉山日报微博、眉山日报微信公众号、东坡老家论坛等于一体的全媒体新闻矩阵全面建成,服务各类受众。

20年,历史长河中须臾瞬间,但我们用笔见证了眉山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用镜头定格了一个个重大事件的瞬间;也留下了报社发展的足迹。20年,我们既有创业的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

“用新闻创造价值,办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纸。”践行这一办报宗旨,下一个20年,我们已然在路上……

新闻推荐

慕新海会见中国五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程并强一行

慕新海会见程并强一行。本报记者杨槐摄本报讯(记者王磊)昨(2)日,市委书记慕新海会见了来眉考察对接项目的中国五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程并强一行,双方就进一步推进合作进行了友好座谈。慕新海代表市...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