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达华:从小工到大师 专注薄饼30年 本报记者 熊莉 文/图

眉山日报 2017-07-09 07:32 大字

新鲜的芝麻薄饼出炉了。郑达华手工搅拌原料。精细化入盘。

【核心提示】

薄饼因其酥、脆,而让人唇齿留香,在眉山,薄饼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承载着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如今,眉山薄饼走了出去,在全国的很多超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成分简单、生态,香酥可口,销量一直很好。

眉山薄饼被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其背后,不得不提一个人,郑达华,他在制作、创新薄饼的路上,坚持走了30年,把眉山的薄饼做出了特色,畅销全国。

人物介绍

姓名:郑达华

年龄:44岁

籍贯:眉山市东坡区

职业:个体户

擅长:薄饼制作

艰苦做学徒 几年如一日

由于读书少,郑达华很小就开始谋划自己的生计,父母让他到城里学手艺,十三四岁的郑达华在城里晃了一大圈,被酥酥脆脆的薄饼吸引,于是便与薄饼结缘。

1987年,郑达华拜师学艺,成了师父门下最小的徒弟,那个年代,拜师学艺并不像现在这般简单,基本属于半工半学。郑达华的师父姓林,当时已经70多岁了,在老城区有一间作坊,在带徒弟的同时经营薄饼生意。

最开始,郑达华根本接触不到制作薄饼的技术,他被师兄师姐们支配着每天忙碌于干一些杂活,小小年纪的郑达华感觉累,一度想要放弃。“没有文化,你不好好学手艺,将来怎么生存。”父母的话是一剂苦口良药,郑达华硬着头皮继续学手艺。

每天早上5点,郑达华便起床,帮着师父做杂活,例如做包装、准备配料等。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师父亲自烤饼的时候,那时候,郑达华和师兄师姐们站旁边,一边看做饼,一边帮着递东西。郑达华非常专心,默默记住各个步骤,等到忙完的时候,他就学着师父的样子,练习做薄饼。

在那个纯手工的年代,郑达华从最简单的搅原料开始,加多少鸡蛋,加多少水,加多少盐,加多少油,加多少面粉,这些都全凭感觉,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郑达华就学了一年,这一年,他每天都在搅,大部分时候,他的手软得连碗筷都端不起来。

“当学徒的岁月是艰苦的。”郑达华回忆,就是那么一小片薄薄的饼,他前前后后用了5年的时间才学会,搅拌原材料算是技术含量最低的,最难的是如何均匀地把搅拌好的原材料用裱花袋挤到烤模里,这决定了烤出来饼的厚薄,只有每个模具里挤入的量一致,才能保证烤出来的薄饼不至于有的糊了,有的还没熟。

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候,量和火候的把握全凭一双手,靠一个人的悟性,再加上熟能生巧。为了学会烤薄饼,郑达华多看,多想,多试验,他在所有的学徒里面,是最认真的一个,也是从来不偷懒,而且还主动多做事的一个。

“我总是想着,自己没有文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学会。”郑达华不会忘记,连续5年每天5点起床,也不会忘记曾经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当然也不会忘了第一次烤饼烤糊后,师父的一顿狠批……

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让郑达华学到了真手艺,他做出的薄饼酥脆可口,香甜适宜,非常受欢迎。

不断琢磨 创新薄饼制作工艺

随着郑达华手艺的不断精湛,师父让他出师了,出师后,郑达华开始自己经营一家薄饼店,自己做,自己卖,一直生意非常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现代化的薄饼生产机器也随之而来,搅拌原料不再那么费力了,烘烤也不再需要火炉了,郑达华有了更多的时间研究薄饼。

他在原来只有鸡蛋、面粉、水、白糖和油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加入了芝麻,烤出来的薄饼更香,从此,芝麻薄饼开始在眉山大卖。

“你别看他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喜欢钻研。”认识郑达华的人都说,郑达华对薄饼,那是真爱,他喜欢吃,也喜欢研究、琢磨。他凭着自己的经验,多次试验,把制作薄饼的原料进行了量化,得到了口感最好的那一款搭配,不仅使薄饼更酥脆,还大大提高了薄饼的生产效率。同时,为了更好地把握火候,他又逐渐试验,将每个模具里装的量进行了细化,找到了烘烤的最佳时间,使薄饼形状更好看,大小厚薄更均匀,火候更精准。

经过一系列的量化试验,郑达华做的薄饼销量更好了,一传十、十传百,不仅在眉山广受欢迎,产品还走向了成都、重庆、西昌等周边市州,甚至远销河北、河南、湖北等省,有时他加班加点也供不应求。

在郑达华的潜心研究下,芝麻薄饼已经做到了它最好的口感,如何才能有所突破呢?

一次喝茶,让他脑洞大开,有人喜欢喝苦茶,有人喜欢和淡茶,也有人喜欢喝甜茶,既然大家口味不一样,何不把薄饼也做出不一样的味道。就这样,郑达华又研究推出了适合不同消费者口味的几款薄饼,有奶香味的、椒盐味的、苦荞味的、麻辣味的、葱香味的……小小的薄饼也展示了不同的风采。

机械化生产 手艺不能丢

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薄饼生产也逐渐由纯手工变成了流水线生产,郑达华的薄饼生产也从原来的自己纯手工,改进为工人们按配方进行流水线生产,尽管这样,郑达华心中仍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怀着一份敬意。

郑达华潜心钻研薄饼已经有30年了,如今,他做的薄饼已经成为眉山的一种特色食品,成为一种眉山味道。在郑达华看来,制作薄饼的过程其实就是一门技艺,就如绣花一般,是值得传承的。“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机器也没有人灵活自如。”郑达华说,他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薄饼制作的工艺可以被更多人学习,人们做薄饼,不仅仅是拿着一个前人留下的配方,而是真正懂得这门制作技艺,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

目前,也有很多年轻人想跟着郑达华学习制作薄饼,但一批一批的人来了又走了,大部分的人吃不下那份苦,郑达华表示,自己很愿意把手里的制作技艺分享出去,也希望有人能真正喜欢这门技艺,愿意继承发展。同时,郑达华坦言,他招收徒弟也是有原则的,第一就是要道德至上,做食品就是做良心,歪门邪道绝不沾;其次就是要吃得苦中苦,潜心钻研。如今,郑达华的儿子已经有意向要传承他的手艺,将薄饼生产作为一项事业,追求卓越。

新闻推荐

罗佳明会见工行四川省分行行长韩松一行 加强银地合作谋求双赢发展

本报讯(记者段小锋)昨(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佳明在眉会见了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行长韩松一行,双方就工行四川省分行积极参与眉山经济发展、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等事项进行了务实友好会谈。罗佳明代...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