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秘眉山历史名人之冯建吴

眉山日报 2017-06-25 04:06 大字
冯建吴作品欣赏。在重庆国画院审稿。(左起:马振声,冯建吴,谭学楷,苏葆祯,张民权)冯建吴和徒弟们。冯建吴正在绘画。

逆流而上

人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冯建吴的人生都处于巨大的逆境之中,他却能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坚持绘画,实在是难能可贵。1950年初,冯建吴被时代的浪潮卷回了仁寿老家,在他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人生却遭受了极大的变故,连生计都难以为继。为了维持生活,从来没有种过地的冯建吴不得不拿起陌生的农具,下地干活养一家人。

这位曾经的文人雅士,不得不忍受风吹日晒雨淋,渐渐地皮肤被晒得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犹如老农民一般模样,此时的他依旧没有放弃对绘画和对艺术的追求。白天,冯建吴在地里劳作,辛勤播种希望;晚上,不管多忙多累,他都要留时间与书桌为伴,在昏暗的灯光下练习绘画。这段时间,冯建吴的画充满了生活气息,日常的劳作、农民休闲等场景都成为了他绘画的素材,其中《蔬菜丰收》就展现了农民们收获蔬菜的喜悦,成为了当时的代表作。

这样的境况一直延续到了1956年,才出现了一丝转机,当时,他被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聘请担任美术老师。能重新登上讲坛,冯建吴非常地珍惜,他不仅认真完成教学任务,还利用休息时间,坚持绘画和艺术探索,整理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这段时间,冯建吴利用暑假时间到西安,与石鲁切磋画艺,同时他还到三峡、武汉、桂林、云南等地写生,每日都要创作大量的写生画作,终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写生方法。冯建吴既对景写生,又不拘泥于对景的绝对真实,他将此戏称为“移山倒海”的写生方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此期间,冯建吴的画风突变,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冲出了一家一派的藩篱,形成了以生活为依据的画作,初见个人风格。随后,冯建吴的画作到成都、西安、福州等地展览,所到之处都取得了巨大的轰动。然而,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冯建吴的处境更加艰难了,一度失去了自由,他没有办法拿起画笔绘画,却在脑海中思索着如何绘画,而这也成为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即使在很长一段岁月里,他都是一人独处,只有与丹青相伴,虽是孤寂却一直甘之如饴。

苦尽甘来

1974年后,冯建吴的境况终于好转了,对他来说犹如迎来了春天,他将自己的书斋改名为“蔗境堂”,彰显好心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活到老,学到老”“一日能做两日事,争取再干二十年”此时的冯建吴热情满满,他将无限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研讨、绘画之中,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是,冯建吴在这个时候却患上了重病,好在家人精心照料,他的病情才有所好转。由于冯建吴对绘画的热爱太深了,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拖着虚弱的身体去采风,甚至深入湘渝铁路沿线写生,画了大量的写生画稿,真实反映了他“丹青不知老将至”的精神状态和创作热情。

冯建吴对绘画的探索一直持续着,其艺术发展轨迹,生动地展示了入传统、出传统、化传统这一过程,擅长书法、篆刻、诗词,且能将这些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的很多画作都是题画诗,还有精致的印章,意蕴十足。冯建吴在多年的创作中形成了浑厚、雄健、刚毅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任教数十年,很多学生受益,石鲁就是其中之一,值得称道的是,晚年的冯建吴和石鲁都成为了大画家,他们有着艺术上的共鸣,激情碰着灵感涌现,为当代中国画坛留下了一大批佳作。

晚年的冯建吴全身心地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他曾为联合国中国厅创作《峨眉天下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可以横绝峨眉巅》山水画,还为中央美术馆、北京体育馆创作多幅国画,不幸的是,1982年,冯建吴在绘制巨幅国画《三峡星河影动摇》时,因攀高梯而跌伤腿,但他仍然拄着拐杖作画。冯建吴就是这样对绘画爱得深沉,即使在他生命垂危之时,仍不忘他的画事,还在病榻上修改诗稿。他始终在探索,进行着新的艺术尝试。1989年2月6日,冯建吴因哮喘引发心脏病,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注:参考文献《眉山市人物志》及与冯建吴相关著作 图片皆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市政协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助推美丽眉山建设

本报讯(记者李幸)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安排,昨(23)日,市政协主席王影聪率队到东坡区政协进行了专题调研,与东坡区政协一道座谈研究了城区及近郊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充分肯定了东坡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成...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