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嘉定州(18)

三江都市报 2017-03-02 09:55 大字
峨眉山灵岩寺石牌坊唐长寿摄明代嘉定州佛教仍以峨眉山为中心,峨眉山普贤文化在明代进入了鼎盛期。袁子让《二山图记》云:“神州有三大道场,为震旦佛国:一曰峨眉,二曰五台,三曰普陀,则峨眉又神州第一山也!”有明一代,峨眉山寺庙成倍增加,达80座之多,万历年间,常驻僧人达1700人。而广济、宝昙、别传、通天、无穷禅师等大德龙象为峨眉山佛教登上顶峰作出了无量功德。

明帝国刚建国,在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就遣国师宝昙和尚来峨眉山,以铁为瓦重建光相寺,重开普兴寺。宝昙大和尚留蜀10年,道化大行。圆寂后,太祖赐诗二首,以昭其德(《补续高僧传》)。国师级的大和尚都亲来道化,可见峨眉山在国家和佛教界的地位之高。圆寂后,建塔安放灵骨于普兴寺后石窟内,塔铭“开山宝昙禅师之塔”。同年,广济禅师来到峨眉山,根据牛心寺四周山水怀抱的天然风貌,又见亭、台、楼、阁与流水潺潺和谐相融,即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

明洪武、永乐年间,宝峰禅师重建灵岩寺。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英宗朱祁镇赐《大藏经》一部置灵岩寺。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僧人本印重修灵岩寺,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月落成,殿宇竟达48重。僧众千人,前殿僧人不识后殿僧人,吃饭要“九九过堂”。有骑马烧香、策马巡夜之说。灵岩寺可谓盛极一时,当之无愧地成为明代“西蜀第一大刹”。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金顶普光殿毁于火,住持了鉴和尚募化,蜀王朱怀园“捐资命工重为修建,越三年已丑而工毕。峻杰华丽,于旧尤加”。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性天和尚重建卧云庵,因峨眉山绝顶风高雪重,便以锡瓦覆盖屋顶。因其坐落在波涛云海的“银色世界”之上,后人又称“银顶”,为峨眉山名胜之一。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别传禅师来峨眉,于金顶“饰新旧宇,创建新殿。”并“铸普贤铜像一、铜佛六十五,咸奉峨顶”。于万年寺铸普贤三身铜像。铸铜钟三口,分置万年寺、永延寺、圣积寺老宝楼。又于白龙洞外按《法华经》以字计株,广植楠、杉、柏69777株,名“功德林”。因其无量功德,明神宗赐号“洪济禅师”。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通天大师来礼普贤,于千佛顶结茅驻锡,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就天门石下,构一海会禅林以安众”,持戒十年,道望日隆,声闻朝廷。“万历丁亥(公元1587年),赐紫衣袈裟及《龙藏》一部,复遣太监本张公,持送帑金,庄严经阁,以铁为瓦,敕赐额曰护国草庵寺”。通天“辞世建塔,肉身现存山顶,有塔铭”“塔院……金装通天和尚全身在内,至今生气宛然”(蒋超《峨眉山志》)。与黑水寺唐慧通和尚肉身塔同为峨眉山仅有的肉身塔。

其后,通天弟子无穷大师,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云游楚蜀,“募造大悲千手观音像一尊,法身高三丈余,载至峨眉”。观音铜像高达14米,为西蜀铜佛像之最。经清代民国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毁坏。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又奏请慈宫,出帑金若干两,敕建大佛寺及大悲正殿,前三门进五层,巨栋雕梁,为宇内之壮观”。此即峨眉县城东大佛寺,“十方丛林,此其首也”,“壮丽雄伟,驾乎诸山”(刘君泽《峨眉伽兰记》)。无穷大师又于万年寺侧建慈圣庵,珍藏朝廷赏赐的经卷、袈裟、法器等物。

新闻推荐

疏通下水管道解民忧 小区居民送锦旗

市民送来锦旗,点赞为民解忧。本报讯(记者王允浩文/图)近日,市城管执法局市政处在走访中发现,眉山城区玉清观巷43号开放式小区内部因下水管道堵塞造成污水无法排放,严重影响小区居民生活。据悉,该小区居...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明嘉定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