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禅意黄庭坚

内江日报 2016-01-30 23:07 大字

◇包光潜

与双峰并耸的魏晋和盛唐相比,宋代的书法则多了一些禅意、灵性,像黄庭坚。宋代书坛之“乱”,给黄庭坚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两派之争,即以李建中、蔡襄为代表的传统派和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创新派,让年轻气盛的黄庭坚敏感而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后者的立场上,尚意抒情,独辟蹊径,并终身为之奋斗,同苏轼一道开辟了“书坛乱象”中的金光大道。

黄庭坚与苏轼的书法“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尚意之为,有仙灵之妙。其书法个性却因人生之迥而异。苏轼的书法体现了无为而治、大淡无味的老庄思想,而黄庭坚是“菩提坊里病维摩”,对佛教禅宗有着精深的造诣,所以其书法深得佛家三昧,处处弥漫着见性成佛的禅意。清朝书画家笪重光说:“涪翁精于禅说,发为笔墨,如散僧入圣,无裘马轻肥气,视海岳眉山别立风格。”

黄庭坚书法的骇俗之处,主要表现在“乱花飞舞不离其树”,纵敛有度,散中寓整;还有大动飞跃之中的靖安之气。换一种说法,他的书法恰似“点源的辐射”,重心稳当,肢体夸张,自由度很高,一反晋、唐流行的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传统。这种“背叛”传统的锐气远在苏轼之上,真所谓“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

骨瘦形散,宛若袈裟加身的清癯老僧,开步行走,合法合度,又在法度之外。因此读黄庭坚的书法,时时听见寺钟宏响和山涛的起伏,禅意之美跃然纸上,直抵心胸。

我年轻时,最先接触山谷的书法作品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然后又读到启功先生的临帖。感觉自己的个性有点像山谷的书法,内敛外纵,面子上自由散漫,而内在里自有法度和秩序。再后来,我又接触了山谷的其它书法作品,甚至包括诗歌,觉得在宋代的书坛,黄庭坚和苏轼是相提有缘,无须并论。无论是行书还草体,黄庭坚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独领风骚。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松风阁诗帖》,便是难得的精品。它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cm,横219.2cm,29行,153字。时在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步入晚年的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夜宿松风阁,入夜听涛,歌咏景物,挥毫泼墨,藉此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是为《松风阁诗》。其书风神逸洒脱,长波大撇,提顿有致,一波三折,意韵犹然,留不尽之意趣于读者。其逸堪比《兰亭》,其意无逊《祭侄》。

黄庭坚的草书,当为宋人翘楚。恰如他自己所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旭)、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李太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中,我们感受到山谷书法的飞纵有如江南三月烟草,繁花乱坠迷人眼,却又“左规右矩”,无一轻率之笔,真正做到了“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直达如来境”,步入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自古空门多禅意,而黄庭坚不及佛槛,却禅而为书。在中国书坛,他的“禅书”是特殊个案,因此更具有特殊而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新闻推荐

162人过招南充桥牌手爆冷门

本报讯(记者李双早)昨日,市桥牌协会传来喜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西南五省(市、区)老年桥牌赛上,南充市南充医疗集团代表队夺得B组季军。据了解,本次比赛在四川省眉山市举行,有来自重庆、云南、贵...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禅意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