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学学先贤们的诗样生活

绵阳日报 2015-11-21 14:59 大字

□ 汤飞(绵阳)

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岁在丙辰。那个叫苏轼的眉山男人欢饮一个通宵。酩酊大醉中,想起身在远方的弟弟苏子由,因为积习,词意和醉意在脑中升腾。望着天边的明月,他突然和前辈及同乡李太白心灵相通,脱口吟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但青出于蓝,这两句诗化成最出名的一首《水调歌头》词的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李白到苏轼,从诗歌到词章,文化完成了圆满的传承。

被无数人崇拜的李清照的偶像是欧阳修,她十分激赏欧阳修的一句词:庭院深深深几许。关键字的重叠使之韵味无穷。当她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幸福美满的少妇,又变成孤苦伶仃的寡妇,最终成为再婚失败的弃妇,尝尽世间冷暖后,有了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许多愁。某春一日,她触景生情,终于用上了心仪的句子: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叹息“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后来还写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句。从六一居士到易安居士,从忧伤到幽怨,文化完成了美丽的传承。

李白成长于绵阳江油,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城区解放街。虽然长大后的他们都离开了这片土地,然而这里的人民却世代流传他们的故事,继承他们的遗风。去年的诗歌节,国内诗坛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各类与诗歌相关的活动陆续上演,让绵阳再一次成为诗的海洋。

即使无缘亲身参与这次难得的盛会,也并不妨碍我在世俗的红尘中,酣然享受逍遥自在的诗样生活,犹如远行的疲惫的骆驼,在茫茫沙漠里享受小小一片绿洲。在诗意越来越贫瘠的当下,居然还有那么多热爱诗歌的人,不为名、不为利,只希望一行行诗句化成精神的食粮,让自己在快乐时、苦闷时、憧憬时、奋斗时有所寄托和见证。这是一腔腔纯粹的爱。他们的生活,因为诗歌,变得生动,充满韵味,绝不会是一滩死水。

遥想当年求学时,由于学了几首浅显的古诗,我和两个小伙伴便豪气万丈地仗笔写诗,而且在下晚自习后,聚集于昏暗的路灯下各自朗诵、彼此交流,可笑而又可爱。稚笔写出的句子早已遗落在青春奔跑的路上,可写诗的爱好,慢慢培养起来并艰难地保留下来。从只知道把文字凑成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形式,到明白押韵是顺口的重要条件;从不辨平仄,到基本上遵循韵律(中华新韵);从绝句到律诗。我的诗样生活在一点一滴的学习成长里变得丰富多彩。虽然那些涂鸦离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还有遥远的距离,但我更在意的是沿途的风景和自身的心情,能否有所建树,其实并不重要。

诗歌是最真诚、直白的表达。于我而言,是私人化的倾吐,当然,尽力做到诗人化。如果实在不行,称之为“打酱油”也无不可。比如在重阳节时,我写道:“九月重阳怀故地,一袭孤影客他乡。茱萸佩饮菊花酒,独看清风卷叶忙。”读完沈复《浮生六记》后留下“《浮生》解我三重困,觅觅寻寻只为芸”的句子,以表示对芸娘的倾慕之情。对于魂牵梦绕的故乡,我这样描述:“描云绘雨染蓝天,种豆牵瓜理绿田”。我是个球迷,“才为爵爷频洒泪,又因贝影痛伤心”。还学孔夫子感叹时光之匆匆难留:“谁洒丝间乱迸霜,谁描额上锁眉妆?”

我的诗样生活还在继续。或许,在旁人的眼中,这有点荒诞不经、冥顽不灵、不务正业。可偏偏,它是我生活乐趣所在,人生财富所在,幸福源泉所在。如有不妥,那也只好等到下辈子再行修正了。

新闻推荐

“代理爸妈”来关爱留守儿童不孤单

留守儿童从“代理家长”手中接过礼物“今天真开心,认识了一位新‘妈妈\’,我可以和她说心理话,再也不会感觉孤单了!”游仙区新桥镇东华村四社的5岁小朋友贺志鹏依偎在“代理家长”张梦蝶...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