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茶·品位,及其他

乐山日报 2015-11-01 20:58 大字

■ 杜 鸣

我相信饮茶档次的高下,和生活质量高下有关。记得我大约20多岁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初吧,是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的。但当你明白一些茶的奥秘,并且对茶叶开始挑剔起来,就悟出了茶和生活的关系。

对茶的记忆是上世纪70年代。记得到别人家做客,尤其是到农民家做客,主人在客人中央,放一个硕大的茶盅(搪瓷金属的那种),供所有的客人轮流喝,谁想喝就自顾去取。茶的味道根本不在考虑之列,只要有苦味,能避开水味,就满足了。今天看来,这种数个嘴唇——实际是唾液,不断重复接触同一个杯子,包括液面,实在难以接受。可见当时我们的生活之粗糙,品位之差,联想到中国茶文化是如此发达、如此精致,竟然落魄到如此境况,实在悲哀。

当知青的时候,夏天生产队在田间地头,煮一大水桶叫老人茶的,今天看来,味道也不错,但仍然是数十人共用一个茶盅。这种喝法,当然不是品茶了,解渴是首要。按梁实秋分析:“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茗种,下焉者牛饮茶汤。”根据梁实秋的判断,那时大多数中国人都处于“下焉者”的境况了。

今乡镇尤其四川、重庆仍然保持茶馆的风俗,其风貌自我见到茶馆,就一直保持到今天:坐上去吱吱响的竹椅,桌面的茶渍似乎永远擦不掉,茶客熙熙攘攘,环境是很差的,这只能说是喝茶,而不是品茶了。和朋友常到一些乡镇赶场,想把自己融入质朴的民风,去坐街边的茶馆,也一定要自备好茶叶,因茶馆提供的茶是很劣质的,不过人家也才收2元。我旨在说明,因喝茶的方式,可见出乡村生活的品质还很低的。当然,乡民自怡其乐是另外一回事了。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喝茶开始起步,有了喝“三花”(即三级花茶)的概念,且大言不惭把“三花”挂在口上(今天看来是相当劣质的茶)。为什么不喝“一花”?估计是价格贵些,不过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并没有想到茶还有品位之分,仍然满足于大体上有茶味即可。后来读到一篇文章,介绍说四川的“三级花茶性价比最高,适合经济不太宽裕的普通市民饮茶消费,一般茶铺都将其作为主打。后来‘三花\’几乎成为茶叶的代名词,坐茶铺还因此被称之为‘谈三花\’。”(《川人茶事》》)所以现在看来,我当年喝“三花”也是有缘由的。

那个年代的我很神经质地喜欢诗歌,按中国历史上文人的行径,应该有些优雅,但我除了经常喝醉和文人有点沾边外,喝茶的品相实在像一个粗人。可见有些东西是装不出来的,我们刚从毫无生活质量的日子走出来,哪里明白品茶的奥妙?

今天喝茶有了些层次,显然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关,而和文人倒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茶和文人相伴,那也是因为文人擅玩味,擅表达,因此就有了茶的文化传承。古人的茶文化是相当的发达,唐代以降就留下无数美妙的茶诗。如果你读《红楼梦》、读“三言二拍”,隔几个页码就有品茶,就有“薄治杯茗”、“奉茶”、“看茶”之类的文字。

翻阅茶的知识介绍,我喜欢的绿茶——我们叫炒青的茶,地位并不显赫。梁实秋有一篇有关茶的文章,也轻描淡写提到四川的“沱茶”,没有赞美,而只是说名声“不恶”而已。他说到湖南的君山茶,“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飘浮,良久舒展下沉。”这分明是峨眉山竹叶青之类的茶叶的表现,却没有峨眉山的名分,或与之并驾齐驱。很多年前问一个成都的朋友——还是商界的高端人士——晓得峨眉的竹叶青或森林雪不?竟然茫然,让我郁闷。读到一本说茶的书,也许因为爱故乡,目光快速晃过那些大名气的茶,诸如大红袍、铁观音、龙井之流,寻找四川的茗品,在末流找到“峨蕊”——大约就是竹叶青之类的了。不过雅安的蒙顶茶也名列前茅,也属四川,稍许有些慰藉。

近些年来,一些讲场面的朋友,偶尓邀请到一些高档会所喝大红袍或普洱之类的,有小姐在你旁专门服侍,其实这种场合却又找不到朋友间率性的氛围。这类茶或在好友家中的大阳台喝,似乎才能够推心置腹抒阔怀。

普洱、铁观音、大红袍……的确不错,我也习惯喝,但那套特殊的茶具,且要人不歇气地服侍,繁文缛节太多,就觉有些不适,只能个别推出。朋友冯强热爱普洱,常呼我去喝,因和茶楼老板熟,就自带普洱,茶楼只收普通茶的钱。他平日是超级的懒,但服侍朋友喝普洱,却又变得另类——十分的勤快,甚至是酷爱这一活路,决不逊于高档会所小姐的服务。

古代文人喝茶很有些讲究,僮仆煎茗侍候是不可少的。苏轼有诗:“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是说好茶要自己躬身泡制,不必呼唤僮仆;陆游说:“山童已熟睡,汲水自煎茗。”也是说夜深了不打扰僮仆。可见古人品茶之优雅。我一直疑心,我们今天喝茶的级别,是否比得上古人?“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我们喝得出这样的心境吗?

苏东坡“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实在是一幅美妙的景致,我们有时也在追求这种境界,一旦寻到有长林丰草,溪水潺潺的山庄,定要奔去喝茶。前些时候朋友侦查到犍为一个农庄叫茉莉香都的,有个喝茶的佳境,于是驱车前往,果然美妙:竹林掩映蜿蜒的木制吊脚楼依傍马边河。好茶要配好境、好友,大家交流一些国际国内最新消息,大约也接近古人的挥麈清谈了。

今天,几个好友每周总是固定时间呼唤喝茶。新茶一上市,朋友就直呼:“快点来喝炒青!”我们也欢呼雀跃聚会。当然,我们并非为品茶而品茶,朋友相见聊天才是目的,但品新茶,也不能不说是个由头;如果朋友聚首没有好茶,那也是不可思议的。

茶和酒一样,都扮演着人际交往的角色,如果说“无酒不成席”,那么也可以说“无茶不聊天”。酒、茶虽然说不分家,但它们的功用,也还有差别的。比如,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突然相遇,关系也没有好到挚友的分量,说一些客套话是少不了的,如果说“哪天请你喝酒哈”,似乎也太唐突,且如果不兑现,也给人失信的印象;如果说“空了请你喝茶哈”,约请的重要性也比喝酒低得多,没有兑现,对方也不介意。

此外,茶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没有茶,某个事件似乎难有一个开端,虽然它和茶文化看上去关系不大。比如,如果想约会新认识的女友,或在网上没有见面的女友,或并非以耍朋友为目的的谋面——只因那种男女间微妙、暧昧的关系想见对方——如果突然请对方吃饭,也显冒失;但如果说请喝茶,就是一个聪明的策略。作为请的这方,喝茶的邀请似乎显得很随意而非隆重,即便遭拒,也可耸一耸肩自下台阶:不过喝茶耳,又没其他。如果对方赴约,也不会像请喝酒那样让双方紧张,更主要的是如果发现对方长相很失望——也就是网络语言“见光死”,那样的饭局既破费,又尴尬,且度日如年。所以,以喝茶的方式约见女友,既是试探,也是观察;既可进,也可退。可以断言,如果第一次约女友喝茶,对方答应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再设饭局,对方也应允,你不妨单方面确认双方关系可以开始了;接下来再约,双方关系更可以升级。古人早就体悟了喝茶在男女之间扮演的角色,《二刻拍案惊奇》有诗: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里面也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官人在西湖闲游,遇见一美女(一个善良的多情之鬼),两心眷眷,都盼鱼水之欢,还是美女主动:“郎君肯到我家啜茶?”结果进屋茶也没有来得及泡,即行云雨之事。看来男女间相识用喝茶铺垫,古今都明白。

这些说的都是喝茶的美事,今天也有令人惊悚的喝茶,就是纪委请你喝茶。对官员来讲,喝这种茶可是遇到了大麻烦。不过这和我们大多老百姓都无关,我们也只是看客而已。我们喝茶,还是一句广告语说的——平常心。苏轼喝茶的感觉,也可共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新闻推荐

慢城打造:喜新且不厌旧

■孙雁鸣慢城打造,除了思维意识的转变和物质的投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利用和保护好城市及其乡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乐山城有三千多年建城历史,其历史遗留自不必说。仅就其周边的峨眉...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