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石念文:点击乐山古文明

乐山日报 2015-10-25 19:07 大字

石念文近影受访者供图《点击乐山古文明》书封厚重的人文与灿烂的历史是乐山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本报记者  宋亚娟  文/图

人物名片

石念文四川省作家

协会会员,乐山市作协副主席,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特聘文学创作研究员,现供职于市委讲师团。多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与纪实文学创作,已公开出版《竹园铺大战》《血路》《西山纪事》《盛世大行》等专著。作品曾获乐山市第五届、第六届“郭沫若文艺奖”,四川省首届“天府文学奖”。

自公元前七世纪鳖灵开疆以来,漫漫历史长河中,乐山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岁月的更迭,时事的变迁中,在乐山这片土地上,到底留下了哪些文明的遗存和光影?诗歌里的嘉州古渡口,谁又曾停歇于此,吟出了一声声历史的绝响?海通、邓通、嘉定四谏……曾经穿梭于历史中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出现,又是怎样消隐于茫茫的人海,为我们留下一个个既清晰又模糊的剪影?

近日,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出品、四季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类读物《点击乐山古文明》面世。乐山作家石念文历时三年打磨,在卷帙浩繁的历史碎片里“淘金拾宝”,将“乐山古文明”串珠成线,向人们捧出了一部既有考证,又不乏趣味,隐藏着诸多历史符号的崭新文本。

1

记者:历史题材,向来是小说和散文作家偏爱的对象,从近年来流行的文学艺术作品来看,更是如此。和流行的这种趋势相吻合的是,你一直书写的都是历史,不管是《竹园铺大战》还是《西山纪事》。但和刚出版的《点击乐山古文明》不同,前几部几乎都是“纪实类”作品,有真实的故事影子,也有文学的成分,《点击乐山古文明》的体系是庞大甚至是虚无的,你是怎么想到触碰这个题材,并且将这种虚无化作有血有肉的实体?

石念文:从公元前七世纪“鳖灵开疆”至今,乐山已走过2600余年漫长岁月。其间,屡经沧桑,几番涅槃。作为蜀国与西南各族回旋的要冲,作为三江交汇的水上枢纽,作为“开明王朝”的发祥地,其政治、经济与军事地位日渐凸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演的故事,波诡云谲,触目惊心;这片土地创造的文明,璀璨夺目,光耀千古!

历史原本是生动而鲜活的。学究似的考据固然需要,也十分必要,但因其偏重于学术性,在传播面和与影响力上难免受限。再则,乐山在明朝以前没有完整历史文献,目前能看到的仅是一些零星碎片,要么散见于个人著述及省志、国史,要么湮没于繁冗庞杂的方志史料,或东鳞西爪,或语焉不详。若能梳理两千多年的古文明脉络,把零星的碎片连缀起来,还原其鲜活与生动,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乐山人,充分地了解其辉煌的过去,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必将能增强其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更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家乡,肩负起相应的责任,科学地进行建设与开发,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与此同时,乐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也需要一部与之匹配的推广文本,作为中外游客认识乐山、亲近乐山的媒介与信使。

对我而言。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最多算是个爱好者,发烧友。多年以来,我的写作大多取材于地方史志,人物和事件多有历史原型,不同的是,之前的写作更偏重于文学,而这次的写作更接近于历史。之前是取材于某个点,这次是发端于一条线。如此而已。

“点击乐山古文明”,没有可资借鉴的蓝本,很多课题是从零开始。为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足足耗去了半年时间。我把图书馆、档案馆、互联网……凡是可以借助的平台,像篦子一样篦了一遍;对前辈学者、圈内同道、民间高人……凡是方便求教的良师,无不程门立雪,悉数讨教。为了提高自身的史学素养,我阅读了大量的史学史论和历史典籍。

写作的过程时断时续,一波三折,曾几度遭遇莫可名状的无奈与苦痛。因现存的史料多半是些零星碎片,在写作过程中,既要厘清历史脉络、文明节点,更要在尊重其时代语境与历史逻辑的前提下,兼顾到文本的生动性与可读性;既要经得起史学家们严谨的挑剔,也要尽可能做到明白晓畅,引人入胜。基于此,行文多从宏观入手,微观落笔,字斟句酌,并数易其稿。

2

记者:从文学的角度看,作家们往往都热衷断代史,从某一个年代或者某一个人物出发,操纵历史的脉络。这样的好处在于,勾勒出的线条不至于模糊。《点击乐山古文明》这个标题具象而立体,你是怎么寻找到那根串珠之线的?“点击”到了哪些乐山古文明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了乐山的哪些符号?

石念文:如前所述,乐山古文明多是一些零星碎片。要想有机地串连起这些碎片,清晰地呈现其脉络与精华,找准那条“串珠之线”至关重要。我的选择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成果为血肉,以情感为灵魂。时间,从“鳖灵开疆”至“嘉定起义”2600多年;空间,当下乐山所辖区域;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如文物古迹)与精神成果(如艺文贤达);情感,作为一名乐山后生的桑梓情、自豪感与使命感。

盘点乐山古文明,有几个概念日渐清晰,并时时萦绕在脑海,倾注于笔端,那便是: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人文鼎盛、风格独特。乐山自鳖灵开疆以来,2600多年间,虽历经沧桑,几度劫难,文明的进程却未曾停滞,即便是獠人乱蜀、宋元兵燹期间,仍然有大量文明成果奉献给世人。东汉两晋,崖墓数量、规模及文物价值居全国之首,盛世唐宋,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山谷等顶级诗人,在乐山留下千古绝唱。乐山这片丰饶的土地,曾经涌现出“钱布天下”的邓通,挥剑斩蛟的赵昱,凿山成佛的海通,保境护邻的杨展;还有取义成仁的何状元,秉笔直书的李心传,神勇血性的熊克武,学富五车的胡世安;还有敢于跟皇帝叫板的“嘉定四谏”,“戊戌变法”的理论鼻祖廖平。他们或英武风流,或斯文儒雅,或立言立德,或金戈铁马。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其体量之大为世界之最;雄险奇秀的峨眉山,位列“佛教四大名山”;三江古航道,是巴蜀最早的“高速公路”;千年卓筒井,人称“中国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山的先民们智慧如峨眉仙山,仁义似三江之水。这山与这水,孕育了乐山文明,承载着千年辉煌。

3

记者:文史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何况将其落在笔端,形成一种可供后人考证的史料,其严谨性艰难度巨大。在你的研究和书写中,史料给你留下的可以发挥的东西多不多?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你又是怎样进行二次发掘的?就《点击乐山古文明》这本书而言,还有什么遗憾吗?

石念文:诚如斯言,这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其涉猎领域之广与写作难度之大,超乎想象。文史读本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信马由缰,任意发挥,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务求准确与严谨,言必有据,不能含糊,更不能臆造;与此同时,又不能过分拘泥,陷入繁冗枯燥的索引考据。文史读本担负的使命在传播而非发掘,在表现形式上力求贴近普通民众。欲以生动的文笔还原历史真相,关键在于史料的占有与分寸的把握,

乐山拥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留下的史料却十分有限,对于初涉文史研究的本人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发掘乐山古文明,不少前辈学者,如杨炳昆、毛西旁、罗孟汀等诸位先生,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并且有不少成果面世。我的研究与写作,得益于他们的引领与启迪。

经过长达3年的孕育与打磨,《点击乐山古文明》终于面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著作是我另一个孩子,所倾注的情感与心血不言而喻。尽管,由于自身才疏学浅,既非专业人士,又是半路出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著作中难免有瑕疵甚至谬误;并且,为成就这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付出了难以言说的代价,但是,作为一名乐山人,作为这片土地养育的一介书生,怀着对历史深深的敬畏,我尽心了,尽力了,无怨无悔!

4

记者:“让生动的历史走出学究的书斋”,作为《点击乐山古文明》扉页上最显眼的一句话,你想传递出一个历史文化研究者怎样的态度?在你看来,文学与历史之间,现代乐山与有着辉煌历史的古嘉州之间,那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石念文:历史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解读历史不只是权威人士的专利;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大众,而不是学究们装点书斋的摆设。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力,不必顶着唬人的名号与头衔。

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正所谓“文史不分家”。文学表现历史真实,历史多采用文学表达。如太史公《史记》,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无韵之离骚”,文学与史学,在其中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就一座城市而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现代乐山从历史中走来,也将成为未来的历史。作为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继往开来,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是我们的使命。让若干年后的乐山人,提及当下这段历史,也能如我们提及先辈一般,脸上洋溢着自豪,心中满满是敬意。

新闻推荐

加大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本报讯(记者雷黎丽)近年来,随着乐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乐旅游,然而外语导游、特别是小语种或者多语种复合型的外语导游相对缺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日前,市人社局专门邀请市旅...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