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青牛烟云老君山

广安日报 2015-08-14 21:25 大字

老君山仅是一座小山头。。

被杂树遮掩的老君洞。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太上老君坐青牛,在中国,这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而《西游记》中,更是把太上老君与他的坐骑青牛演绎得活灵活现。

在道教中,太上老君更被尊为教祖,全国各地为之建庙的不少。而在广安区化龙乡老君村,有座老君山,这里不仅曾有老君庙、老君像、老君洞,更曾有神奇的自然现象——青牛烟云。按清代《广安州志》说法,即:常有云气自洞中出,如青牛状。

出于好奇与探秘,7月17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化龙乡,老君山被列入化龙之行的第二站。

由州志记载引发的遐想

在走访化龙乡之前,记者已查阅了一些地方史料,期盼能在化龙之行中找到更多有人文底蕴的地方,老君山便是所查结果之一。

据清光绪版《广安州志·山川》记载:“老君山,治南三十里,形势孤耸,崖畔有洞,宽丈余,就石刻老子像,常有云气自洞中出,如青牛状。居人因其地建道宫,嘉庆咸丰中,里人据此为寨。”按所记“治南三十里”,记者在网上打开《广安电子地图》发现,在化龙乡有个老君村,也有老君山——目标基本锁定。

根据州志对老君山的描述,崖畔有石洞,里面依就岩石刻老子像,而常有云气从洞里面钻出来,像青牛腾空一般。其中的“老子像”与“青牛”,让记者充满无限遐想。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之一,在学术上创立了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所谓“无为而治”,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治理

世间事务要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多的干预,应顺其自然而不是去扰乱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为“道”。从治理国家上讲,它给治国者的启示便是:作为治国者,凡事不必亲力亲为,要相信人民大众,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自主能动与创新,推动国富民强。

由于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故被尊为道教始祖,奉为太上老君。而到了唐代,因老子姓李之故,被唐太宗李世民视为李家先祖,并积极弘扬其无为思想,道教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空前提升。

在历史的长河中,道教的发展逐渐脱离了老子所创立的以道为本的思想,逐渐引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作为道教的始祖老子也就渐渐成了法术无边的太上老君了。通过长期的教化,太上老君的形象也逐渐在人们的心目中定格:一位挽着头髻的白胡子老头,身骑青牛,手持道刷,只要他那道刷在空中一挥,想来什么就来什么,想消除什么就消除什么。

故州志所载老君山的洞中有老子像,常有云气从洞中钻出来,并呈青牛状,这就不禁勾起我们的想象:是不是太上老君在洞里呆烦了的时候,便常常会驾着他的青牛腾云驾雾而去?进一步讲,在道教的信众看来,化龙乡境内的老君山就是太上老君常常显灵的地方,是他在人间长期居住的一个家——要不然,怎么会常常有如青牛状的云气从洞中钻出来呢?因此,若在此处建一个庙,将太上老君供奉起来,还愁香火不旺么?

昔日道教圣地今已荒然

老君山位于老君村9组,当记者来到老君山处时,也未明显感觉到周边有位置相对较高的

山。现年73岁的当地村民代君道就在老君山下居住,他向记者指向了门前的一座绝对高度仅几十米的小山头说道:“这不是老君山,又是什么?”

代君道说,老君山上面原来有个寨子,但面积很小,只有五六亩地,而且只西边有一道寨门。进入寨门后,是一个小坝子,接着便是庙子,建筑形式为四水归塘,四面是房子,中间为天井,其中临寨门一面是戏楼。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庙子里有很多菩萨,人少了根本不敢进去,其中有一尊红脸菩萨,高约3米,手拿长柄大刀,怒目横睁,非常可怕。为了到庙子里去玩,他们便常常邀约上10来个小伙伴一起进去。后来,庙子改成了学校,“1949年,我发蒙读小学时,上面就有6个班。记得学校的钟,就是原来庙子里的大铁钟,口径约有1.5米,上课下课时,老师就用鹅卵石来敲。”上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学校里存放的很多菩萨都被毁了。而在70年代,因学校移建,老君山的房屋就全被拆走了。改革开放后,村内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家种地的便越来越少了,老君山一带的地渐渐荒了起来,还长了不少杂树,“前几年,村内发展柚子产业,老君山寨上寨下栽起了柚子树,但管理得不好,不少柚子树下的茅草就有一人多深。”

当问起崖边的山洞和洞里石像时,代君道回答说,在老君山东面的半腰岩石上,的确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洞,洞口高约2米,小时候他曾爬进去过,洞内可放下一张八仙桌,但却没有看见什么石像。记者希望代君道能带路去看看山洞,但他却似乎有些为难,一是年事已高,二是现在已无路可走,很是危险。

在记者再三鼓动下,代君道还是答应了。在浓密得难见脚下虚实的茅草丛里,我们一步一探,最终还是来到了洞口下。只见洞口高出我们

所站地面约有5米,并被众多灌木的树叶所遮掩。透过树叶间的缝隙,记者发现,该洞像是在整石中陷进去的凹坑似的,洞口处的岩壁相对光滑,毫无人工开凿的痕迹——说它为天然形成,是毋庸置疑的。

记者原本想到附近农户家借来长梯进洞一观,但代君道再三强调,里面的确没有什么,而且附近农家也没有这么长的梯子,于是只得作罢。

在即将离开老君山时,记者问起老君山庙子的名字以及庙子以前的香火情况,代君道则回答:“大家都喊的是老君山庙子。至于以前的香火,我们小时候只是听老人们说过,逢年过节时,来的人在路上像牵线一样。”

老君庙正名应为元坛宫

化龙之行归来后,记者心里一直挂牵着老君山,总觉得老君山还有一些疑问待解。

譬如,73岁的代君道为何从未见过洞内的那尊老子像?记者猜测,由于山上有庙,信众常来庙内烧香而把崖洞内的老子像忽略了。抑或是,后来有人把洞内的老子像移到山上的庙子里去了,故洞内未见老子像。

再如,老君山上的庙子,其正式名称真如当地村民所称的老君山庙么?记者认为,老君山上的庙子应该另有其名,而且,结合老君山这一地名,以及洞内曾经所刻的老子像,老君山上的老君庙应该是道观,而非寺。通过查阅州志,记者有一种感觉:老君山上的庙子,应该就是州志所记载的元坛宫。

关于元坛宫,《广安州新志》记载:“元坛宫:隋初,道观改为元坛,各置监丞。<通志>:宋嘉定间建。”同时,《新志》将元坛宫归入“州南渠江之

西”的寺观中,并如此记载:“州南渠江之西,寺十有四,附庵二、宫一。”而在这一类中,除元坛宫外,再无其他道教场所。

由此可知,元坛宫是“州南渠江之西寺观”中唯一的道教场所。而老君山庙从地域范围讲,也属“州南渠江之西”,且也应为道教场所。根据这两点,我们便可以判断:老君山庙正是元坛宫!

从代君道老人所见庙内手持长柄大刀的红脸菩萨,我们也能找到元坛宫的影子。这位红脸菩萨是谁?想必大家都能猜出答案。那就是三国大将关羽。传说关羽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神,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在道教活动场所,关羽也是被作为财神爷供奉,但他不是正财神,而是偏财神中的“武财神”,正财神则另有其人,即赵公明。

赵公明为何许人也?据元明时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袪病禳灾。如遇讼冤伸抑,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而在明代陆西星所著的《封神演义》中,也有赵公明的记载,其大体内容是:太乙真人破解闻太师之“化血阵”,闻太师无计可施,忽然想起峨眉山罗浮洞修道的赵公明,便亲自乘骑黑麒麟,挂金鞭,来罗浮洞邀赵公明前去助阵。赵公明遂下山助纣抗周,他虽然武艺高强,法力无边,但终为姜太公所杀。灭商后,姜太公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

在民间,人们常称赵公明为赵玄坛、赵元坛、赵公元帅,故元坛宫的“元坛”,实际就是指赵公明。老君山庙所塑关公像,根据代君道老人所描述,其或为主像。记者认为,这应是建修人的错误所致。

根据《州志》,元坛宫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按理,最早主像自然是赵公明。但从南宋到清代,前后数百年,相差几个朝代,这期间,元坛宫必定经过了重修。而在重修时,人们只记住了财神爷,而忘记了元坛宫的“元坛”之意,并首先想到的是众所周知的关羽的形象,于是便把最早的赵公明变成关羽了。

最后,记者还想说的是,从元坛宫始建时间来看,元坛宫可能是安丙所建。根据《宋史·安丙传》,南宋嘉定年间,正是安丙人生最为辉煌之时:嘉定元年,安丙就已是四川的最高长官——四川制置使,后又经历贬官、辞官回乡;嘉定十一年,为平四川红巾军之乱,朝廷再起用安丙为四川宣抚使(性质与四川制置使相同,仅是前后称谓有异)。从时间上分析,元坛宫极可能是安丙返乡期间捐建。当然,这只是记者的一种分析,尚缺具体的历史资料佐证,在这里提出来,仅是为专家们提供一些研究的话题罢了。

新闻推荐

“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

□刘全邓小平是一位引起世界关注的长寿政治家,80多岁仍思维活跃,成功领导中国实现改革开放的伟业。在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方面,邓小平并没有刻意追求健身,而是采用平民化的健身方法来维持健...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 青牛烟云老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