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生态引擎驱动绿色德阳 ——建市30年辉煌成就之生态文明建设篇

德阳晚报 2013-08-22 23:19 大字

德阳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图为天蓝、 水清、 岸绿 、景美的旌湖滨水景观带。 本报记者 程果 摄

本报记者 邱洁 实习生 翟利平

蓝天碧水,绿意德阳,水在城中,人在景中……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艰辛努力下,生态宜居德阳的图景已变为现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德阳没有忽略生态建设,随着经济的腾飞,生态面貌也在日益变新,德阳这座年轻的工业城市披上了生机盎然的新装。“绿色”让德阳人的生活变得更清新;生态文明,成为德阳城市建设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德阳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今的德阳,绿色满城,从城市到乡村,从水中到山上,处处都是诱人的绿、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正努力将德阳人的生活绘成幸福的原色。

吹响“绿色”城市创建号角

“把德阳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围绕这一城市总规目标,德阳市利用处于四川成-德-绵经济圈核心位置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城市园林、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系统,促进城市绿化“点、线、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城市品味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先后获得“四川省园林城市”、“四川省首批环境优美示范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并于2006年成功创建四川省园林城市。截至2011年底,德阳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208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9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65平方米。2011年底正式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以制度为基础,近年来,德阳市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逐步完善制度,制定出台了20个城市园林绿化规范性文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保障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在严格实施绿线管制方面,出台了《德阳市绿线管理办法》;在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方面,制定了《德阳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德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范》等;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方面,制定了《德阳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质量标准(试行)》、《绿化管护考核办法(试行)》等。同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工作,对树木移植、砍伐等实施有效监管,并严厉打击侵占绿地、损坏园林设施、花木等行为,切实巩固创建成果。多年来德阳市未发生任何非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以财力为保障,从建市之初,德阳市就将城市园林维护经费列入专项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迅速发展和养护质量的不断提高,德阳市逐年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维护管养的投入,保证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较好地保护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2009-2011年,德阳市建成区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3亿多元,主要实施了南、北公园及钟鼓楼3个公园的建设和华山路广场、凯江路广场2个广场绿地建设;完成了长江路、泰山路、华山路、庐山路等7条道路的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东(凯江路延长线)、南(华山路延长线)、西(长江路延长线)、北(泰山路延长线)四大门的道路绿化改造工程,以及峨眉山路、延河路、青衣江路、洛河路、嘉陵江西路等20余条道路的绿化建设和改造工程。三年累计完成62个绿化精品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76万公顷。

2006年德阳市成功创建四川省园林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随即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2009年出台《德阳市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定》。2012年5月,德阳市启动《德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德阳市防灾避险规划》、《德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为巩固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德阳市充分利用城市灾后重建,加强公园绿地与城市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突出防护绿地在重工业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以进一步延续城市附属绿地高品质、高绿地率的特色。同时,将城市生产绿地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打造出符合德阳本土文化与人文特征的城市绿地景观,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市城市园林绿化满意率调查报告显示:德阳市城市居民对城市园林绿化综合满意率达81.1,市民对市区绿地面积和数量、绿地景观、公园服务设施(坐凳、垃圾桶、标志标识牌等)、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比较满意。

治理环境污染还山清水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不少地方的经济增长都是以破坏生态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就是这一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写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阳环保事业正式走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舞台。

2007年,德阳市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开展战略环评。因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影响,战略环评内容调整,2009年4月,《德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出炉,该报告深入分析了德阳灾后环境与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论证规划的环境合理性,提出了不良环境影响的预防或减缓对策措施,探索出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途径。

污染减排还有一个重要转机——国家自“十一五”起,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德阳市将污染减排指标层层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认真落实促进污染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等一系列政策,建立起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并建成德阳市重点污染源监控中心。2005年至2012年,在德阳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GDP和城市化率增长较快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下降”,居全省前列:全市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19453吨,累计削减二氧化硫14402吨。

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也持续推进。水是生命之源,德阳市把保障“水缸子”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设置了标识,对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进行了清理。绵远河等小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陆续实施,大力推行河道禁养、限养,开展沿河生态绿化建设,整治河道,调配生态来水,加强流域工业企业、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并实施主要河流控制断面超标扣缴这一补偿制度,促使主要河流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在近几年逐年好转。

与此同时,大力弘扬环境文化,引领绿色生产和消费,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已逐步树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启动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基础;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推出了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绿色社区,推动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耕地优化国土资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每一寸国土都十分珍贵。多年来,德阳市国土部门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大力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推进闲置土地整治清理,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为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德阳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为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单位,履行保护义务,将耕地保护纳入地方党政年度绩效考核。全市各级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119份,对耕地保护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耕地保护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问责。2012年,省政府与德阳市签订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面积为358.35万亩。根据地籍变更调查显示,2012年末耕地面积387.7311万亩,超额完成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截至2012年末,德阳市基本农田面积为317.3707万亩,超出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1.3207万亩。

德阳市还着力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市政府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大力推进闲置土地整治清理。为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德阳市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保证完成全市供地需求的基础上,保证足额的新增耕地指标补充建设占用耕地,并将未利用地、宅基地复垦等纳入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金土地工程” 的实施是德阳市改善民生的一个有力之举。“金土地工程”以生物措施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耕作层质量,以工程措施修建排灌沟渠,改善农业水利设施,修建农村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新修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结合红层找水打井工程,解决项目区农民饮水问题。项目区内道路的畅通,方便了运输,提升了农副产品销售价格,进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闻推荐

“高铁读本”五城同步发行

本报讯(记者张志富)12月20日,随着C6202次成都东至江油动车组驶入德阳站,德阳也正式进入高铁新时代。与此同时,《高铁好好玩——五城读本》杂志也在德阳、成都、绵阳、眉山、乐山五城同步发行。《高铁...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