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撷英 天地眷耆老丹青绘大道 ——谢临风画作浅品
仿李唐山水(国画)谢临风 作
□徐晓亮
对于国画,我是门外之徒,健在的大千画派大风堂国画家我更是知之甚少。前不久,有幸通过朋友初识画界“蜀中四老”之一的谢临风先生。由不解迟疑,到逐渐凝视,不是因为临风先生师从国画大师张大千女婿、名画家肖建初门下,也不是近年来他的作品炙手可热,在各大拍卖行的成交价节节攀升,成为被各种追逐者盯紧的对象。吸引我的,是临风先生的作品,是他文革落难,深山隐居,耄耋之年追求自由,潜心传统国画创作的生命之旅。
伟大的自然亘古以来就那么冷漠地,或高耸矗立,或蜿蜒横躺在人类的面前。因此,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风景是确定的。它们没有偶然性。风景画抑或画风景,并非以此单纯蹩足地再现风景,而是意味着画家自身。它变成了表现人的某种人格感情,某种哲学和人生理念的依托。无论在气势磅礴的《长江万里图》,仿大风堂真本的《青城山十景图》,无论外借纸性、笔性的纯技术研究,临风先生都试图把自己最深刻难忘的经历、知识和情感融入其中。我不敢草率地给《长江万里图》、《青城十景图》、《千里江山图》、《峨眉山十景图》这样的鸿篇巨制赋予一种美感或意念。在我看来,他们有无数的美感、意念。各种美感、意念像影子一样掠过作品的表面,而在每种美感、意念的背后又惹人升起新的迷一样的感受和想象。澄明而又不可名状。在山水画中,谢临风讲究自然的丰富性,因此,担心人物破坏他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细密幽微而又广阔的感受,他往往把人置于非常次要的,不动声色的位置。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毕竟是他最终关注的对象。在《高士》中,他以夫子自道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描写,表达了对远古以来就已存在,而今日渐稀少的人生理想的宣示。而这些人生理想,抑或生存智慧,活在当下的人们是在不再理解甚至漠视它们,或是在现实中走投无路的时候,才开始了新的思考。
元人笔墨,宋人丘壑,唐人气韵,大千风范,集之大成乃有临风气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隐居青城,耄耋之年的谢临风至今没有追赶时髦而与时俱进。他调度这些看似古旧的线条和色彩,与远古,与远古的一种精神对话。仿佛他所有的经历和感悟,对美和人的理解,都包含在他这些典雅、静谧而又轻灵飘逸的画作中。在有些人眼里,谢临风与那些一味借助西法,以求新求异为时尚的画家相比,他显得囿于传统,固步自封。滚滚红尘。我们身处其间的,这个被粉饰甚至伪装的现实生活是很不容易看清楚的。临风先生的画作从远古远方而来,以一种距离感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存的内在秘密,人的秘密。因此,他只能以传统国画宁静、典雅、静谧、飘逸的方式接近它们,唤醒我们这些在现实中的忙碌而又无动于衷者。多年来,传统国画就在谢临风这样的寂寞者手中艰难而又缓慢地存续、发展起来。
初见临风先生,面目清癯,精神矍铄,非常健谈,完全不像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谈起画坛往事,故友逸闻,尤为记忆犹新。在先生清晰的忆往里,更能深刻的感悟到中国传统国画既所以得以不朽,完全得益于无数像先生这样耐得大寂寞的人,以全部心血入画的人,虔诚执著一生的人。诚如先生所言:活了一辈子,思考了一辈子,画了一辈子,是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养育了我!冥行孤往、矢志不渝,在我们的眼里,同样是先生反哺了传统国画。
山河满目中,临风犹自立 --愿先生画作不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林涛日前,来自眉山的车主任江平先生手持一面锦旗,早早地在盛唐摩尔广场等候着。像任先生这样的车主,现场还有10来位。下午三点,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被盗车辆发还大会在这里举行,12名来自云南...
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