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洪雅、仁寿与彭山

眉山日报 2019-08-25 00:34 大字

瓦屋山。王雪梅 摄“卓筒井”示意图。

□本报记者 陈甜 刘寅

苏轼到过洪雅吗?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苏轼《寄黎眉州》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这是苏轼关于瓦屋山与峨眉山最著名的诗句,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不过苏轼是否真的去过这两座山,史料上并无直接证据。这首《寄黎眉州》,也是苏轼于密州任上寄给时任眉州太守黎希声的。但据著名苏学专家王晋川所言:苏轼生平几乎没有过凭空作诗,若非他亲眼所见,是绝不会正面描写的。如《眉州远景楼记》,苏轼时在徐州,自然没见过远景楼,于是通篇都在写眉州的民风民俗……

那么苏轼笔下的瓦屋与峨眉,到底从何而来呢?

翻阅历史文献,我们得知,在苏轼18岁左右,父亲带着他和弟弟前往雅州(即雅安),拜访雅州太守雷简夫。雷简夫对三苏相当欣赏,便将之举荐给了益州(即成都)太守张方平,最后由张方平将苏轼与苏辙举荐给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可见苏洵为了儿子们的前程,着实费了一番苦心。

另据王晋川介绍:古时眉州人前往雅安,大多会取道洪雅,过竹箐关。竹箐关一带,离瓦屋与峨眉都已经很近了。其时正值初春,山上冰雪消融,万物竞生,如此良辰美景,苏轼是否会登上山去,好好游览一番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结合苏轼的诗作,我们可以确定他到过洪雅。不论他是否登上过瓦屋与峨眉,至少他亲眼目睹了两座仙山绝美的春景,以至于20多年后依然历历在目,方能写下如此佳句。

苏轼到过仁寿吗?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陵州井最古,清井、富顺监亦久矣。”

苏轼——《蜀盐说》

众所周知,古时的陵州便是今日的仁寿,其下辖的井研县(今属乐山)是蜀地重要的产盐地。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位大文豪,事实上苏轼对于各类工程水利同样精通,他与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曾为好友。著名的《蜀盐说》一文中,苏轼详细阐述了蜀地“井盐”的制法,其中提到蜀地特有的“筒井(即卓筒井)”,更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陵州是蜀地的产盐地区,苏轼在其诗文中亦多次提及,那么苏轼果真去过陵州吗?

答案是肯定的。

苏轼的表兄、大画家文同曾出任陵州太守,苏轼赋诗相送:“江边乱山赤如赭,陵阳正在千山头。”文同不可一日不作画,而陵州缺水,苏轼再作文相告:“砚大如四砖许,而陵州在高山上,至难得水,故以找之。”

可见苏轼对陵州的山川地貌了如指掌,他当然去过陵州,且绝不只是“匆匆路过”。宋代陵州人文荟萃,先后走出了130多位进士。苏轼往陵州,或求学,或会友,皆在情理之中。

可龙里:苏轼断肠处

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其年十二月庚子葬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享年四十八。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1057年,苏轼与苏辙双双高中进士,但他们来不及感受金榜题名的喜悦,老家眉山就传来了噩耗:程夫人因病去世。

三苏父子昼夜兼程两个月,回到老家眉山丁忧,将程夫人安葬在了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属东坡区富牛镇)。对苏轼来说,程夫人亦母亦师,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起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就在苏轼兄弟考上进士时,程夫人去世了,这该是怎样的遗憾。

丁忧结束以后,苏轼带着妻子王弗一同前往了汴京,等到制科考试后,苏轼被任为凤翔签判,二人又一起去了凤翔。但1065年,年仅27岁的王弗因病离世,更加不幸的是,次年,苏洵离世,距王弗逝世仅11个月。苏轼带着父亲和爱妻的寒骨,返回眉山,同葬于可龙里。

在丁忧的三年里,苏轼手栽了三万棵松苗,希望这些长青不衰的树可以代替他,陪在父亲、母亲、妻子身边。“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葬着三位至亲尸骨的可龙里,对苏轼来说,毫无疑问是一处刻骨铭心、不可忘记的地方。

新闻推荐

稳步推进桥梁建设 打通村民致富路

施工现场。本报讯(余静记者陈燕利文/图)8月21日,记者在洪雅县孙坝大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3个桥墩已完成混凝土浇筑,同时,在桥梁...

洪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洪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