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 桑梓情深 奉献不止 徐欣怡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
李克勤李克勤的书柜里全是分文别类的书籍,图为其中一个书柜。
核心提示
李克勤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洪雅人,他年轻时爱读书,更爱读与家乡有关的书籍,久而久之,他对家乡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几十年的时间里,李克勤大量阅读历史文化,进行地方文化写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洪雅百事通”。如今李老已经年逾八旬,仍旧笔耕不辍,三百多万字的手稿,显现出一位退休老干部为地方文化事业而持续奉献的宝贵品质。
“洪雅百事通”
10月25日,记者来到洪雅县文化馆采访“洪雅百事通”李克勤,他今年87岁,是一名文化战线上的退休老干部,长期致力于洪雅县文化研究,其研究成果十分丰硕,颇得文化界人士敬重。记者来到洪雅县文化馆时,李克勤已经在文化馆宿舍楼下等待许久,他穿着运动装很有精神,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心系家乡退而不休。一个月前,他亲手写了35条洪雅旅游标语,为洪雅发展尽一份力。
“我最近又写了9条标语,麻烦您转交给党委、政府,看看能不能用。”一见面,李克勤便将手里的几页手稿交给记者,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不会用电脑,也不会用手机,只有手写的这一份。”谈话间,记者跟随着李克勤来到他的家里,只见他家很是朴素,一台空调、一组沙发、一部电视、一个座机、几个大书柜,他的书桌上还摆放着几页正在校对的柳江镇志。
原来,李克勤正在为柳江镇校对镇志,为此,他还跑到洪雅县志办、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多次到柳江镇实地核查,已经花费了他大半年时间,但他依旧很开心,能为家乡洪雅的文化发展尽一点力量。
这些年来,李克勤曾先后在宣传部、文教科、文化馆工作。工作期间,主编了《洪雅建设》、《洪雅文艺》等7种报刊杂志、参与了《洪雅文史资料》等3本资料的编辑、校对,编纂出版了《洪雅民歌选》等5部书籍……李克勤将这些书籍资料仔细包装好,放进书柜,这一放就是几十年。如今,李克勤正在将这些资料重新整理,希冀弘扬洪雅文化。
笔墨见真情
李克勤对看书学习以及挖掘洪雅文化非常执着,这和他年轻时的坎坷遭遇有关。“我1959年和1969年先后两次下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在那个年代,我不能带书下乡,耽误了20多年。回来以后,我每天废寝忘食地看书、写文章,就是想把这20年的遗憾补回来。”李克勤说,参加工作的时候,他每天的生活都是邮电局、书店、打印部、图书馆四点一线,回忆起当年的时光他很是开心,他每天都是第一时间拿到报纸看新闻,看到有价值的文章,就拿去打印部复印一份,或者他自己摘抄保存。
正是因为那段时间的努力,李克勤疯狂地汲取文化知识,久而久之,保存的资料越来越丰富,知识积累也越来越多,他便开始动笔写点东西,没想到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几十年来,李克勤坚持写作,耗费数以万计的纸笔墨水,写出了近300万字的手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章很少向外发表。慢慢地,李克勤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请他帮忙指导研究洪雅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也乐意帮忙,尽他最大努力助力洪雅文化发展。春夏秋冬几十载,李克勤所耕耘的这一切,也终于开出了遍地鲜花。
记者感言
向眉山文化“土”专家们
道一声感谢!
张玉
眉山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古以来,眉山人才辈出,有着“人文第一州”的美誉。眉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齐建武三年,眉山开始建政,在犍为郡武阳县南境建齐通左郡。之后,眉山一直被时间之神眷顾着,留下了三苏文化、长寿文化、忠孝文化、道教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大多数还隐藏在历史悠久的乡间。等待着人们去发掘,提炼,而这些文化被逐渐丰富起来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眉山的文化将呈现一种既有高度,又繁荣无比的情形,加之文化之间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更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相辅相成的文化脉络。
当下越来越多的眉山人意识到了这一点,积极加入到挖掘眉山优秀地方文化的队伍中来,他们就是眉山文化的“土”专家们,他们的身影会出现在图书馆、档案室,只为找到能佐证历史的材料;他们的身影也会出现在各个乡镇之间,听老人讲当地的传说、故事;他们的身影更会出现在深山老林里,只为找到实物,证明相应的传说、故事并非空穴来风……难能可贵的是,眉山的文化“土”专家们虽然辛勤,但都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宣传自己的家乡尽力。本栏目,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报道了诸如王仿生、李成忠、万玉忠、郭文元、韩树明、袁泉等部分眉山文化“土”专家,向所有研究眉山本土文化的人们道一声辛苦,说一声感谢。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仍将持续关注广大民间文化人们,为读者们充分展示这些弘扬眉山文化的本土力量。
新闻推荐
洪雅县善上水务投资有限公司 关于公开招聘公司国有企业人员的公告
洪雅县善上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系国有独资企业,主要负责洪雅县农村集中式供排水工程的运营管理。经营范围:自来水生产、销售;污水处理;温泉开发;矿泉水、纯净水生产和销售;管网建设和维护;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