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篇】 扶贫现场

眉山日报 2016-10-17 00:00 大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村人口,实施***、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按照国家、省、市易地扶贫搬迁总体部署,洪雅县通过成立工作小组、召开专题会等方式积极推进此项工作。10月上旬,记者深入该县汉王、中山两乡部分扶贫搬迁户家中进行了采访。

贫困之苦

75岁的汪光祖家住洪雅县汉王乡建设村2组,他和51岁的儿子一起居住。父子俩长期患病,是建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记者与洪雅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以及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曹光明来到汪光祖家时,看到汪家的房屋破烂不堪。“家里只有600来斤黄谷了,每月领到的低保和新农保还不够药费,没有其他收入……”汪光祖说起这些就眼泪涟涟。汪光祖已经多年没有走出过家门,最近因为生病被儿子背到乡卫生院看病,总算出了一次家门。“我想改变生活环境。”汪光祖对易地扶贫搬迁满怀期待。

郑贤兵家住中山乡邹岗村2组,几间破旧不堪的木质结构瓦房摇摇欲坠,房顶上还覆了一块“大绷带”式的3色雨布。郑贤兵招呼记者进屋坐,可屋里连像样的凳子都没有。他拾起刚编好的撮箕笑了笑,想借此化解尴尬。据介绍,郑贤兵一家4口人,父母年老多病,女儿还在读小学。郑贤兵有先天性心脏病做过手术不能干重活,外出务工没有企业接收,一家人全靠一亩多茶地的收入生活。

还有一户特别困难的,是住在当地人称“凤凰顶”上的中山乡前锋村4组的黄朝华。64岁的黄朝华患有精神分裂症,妻子多病,收入来源靠九旬母亲用竹子做成竹签香背到寺庙出售,换取微薄的油盐钱。

帮扶之策

“3年任务今年完成,让全乡14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汉王乡乡长余仕刚说,该乡通过实行一名班子领导,一名乡干部,一名村干部对扶贫搬迁户一包到底的“三包一”方式,为贫困群众找新家,安置到农贸市场综合体。  “搬得出”得到了落实,“能致富”又成为摆在干部面前的主要问题。余仕刚给出了答案:一是按搬迁农户自愿的原则,将其现有的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有偿流转给乡上的茶业和竹业协会,保障农户基本收入;二是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发展产业或向外推荐就业;三是为劳动能力有限的农户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四是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实行政策兜底。

中山乡乡长帅明华说,该乡通过精准识别,将类似于郑贤兵、黄朝华的贫困家庭43户121人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根据群众意愿,结合中山和平新村实际,确定11户34人统规自建,动员5户17人进城买房,其余27户70人统一在场镇集中安置。

“目前安置点建设场地已经落实,进入设计、规划、预算程序,下一步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照评审结果确定施工单位统一施工,力争在年底前让27户人搬进新居。”帅明华说,集中安置房按照川西民居风格,根据不同的家庭人口,设计了6种户型,既不破“红线”,又实用节约美观。到场镇或县城购房既让贫困户彻底脱离了“穷根”,又进一步繁荣了场镇,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搬迁之喜

记者随曹光明走进建设村4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付太珍家中时,出来打招呼的是付太珍的儿子付加恒。付太珍82岁,瘫痪在床已有三四年,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庭收入全靠付加恒在场镇干活。付加恒要挣钱,没有时间做饭,只好按时买盒饭送回家给父母。

“走,带你们到场镇的安置房去看看。”曹光明说。付加恒立刻笑了,随即,一行人来到离家不远的场镇安置房。“干净、敞亮、屋子多,还进行了简装,比我以前的房子好多了,以后这间大的房间给父母住。”付加恒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搬入新居后,我可以就近务工,也方便照顾父母。感谢党的好政策,住这么好的房子,我以前想都没想过。”付加恒说,在政策的帮扶下,他一定努力靠双手摆脱贫困,让父母安度晚年。

“以后住这里太好了,学校就在家门口,孩子上学近,看病购物也方便。”趁着赶集日,郑贤兵查看了易地搬迁安置点,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山上的土地都流转给了有机茶项目业主,住进场镇后,就业的机会多了,儿子的婚事也有盼头了。”

为贫困群众捐款。

新闻推荐

瓦屋山第二届“打笋节”开幕 市民可体验农耕文化 本报记者 陈燕利 文/图

打笋表演。昨(23)日上午9时许,虽然太阳高照,但扔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附近的村民和游客早早地就等候在洪雅县瓦屋山镇杜鹃园广场,等待瓦屋山第二届“打笋节”的开幕。“帽壳带起来,蓑衣穿起来,冷笋打起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