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七旬老人编写村志点赞

乐山日报 2016-09-01 00:00 大字

■ 邓非

“现在摔了一跤,但我可以安心养病了。”8月21日,眉山市洪雅县东岳镇大安村四组74岁老人牟百均,用颤抖的手翻看着自己完成的《大安村志》。2009年,肢体三级残疾且患有冠心病的牟百均开始着手这件“光荣的事情”。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这部40万字的眉山首部村志终于在2016年被编印出来。(8月25日《成都商报》)

村志和乡镇志是以基层行政单位为记述对象,全面盘点乡村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物产、人物等状况,视野独特,记录也更加细致,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一般来说,编写地方志都有专人负责,普通村民牟百均为何要花费7年时间,带病坚持编写村志?笔者以为,这皆缘于他对家乡的无限热爱。牟百均说,家乡延续了数百年的各种民俗活动,许多正在渐渐消失,需要记录;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铭记;能写一本记录大安村前世今生的书籍,既可以给后人提供参考,也能让大安村被大家所熟识,是一件光荣的事。

牟百均历时7年编写村志,有两点值得点赞。其一,坚持不懈。找素材是编写村志最难的一关,一个小小的村庄可供查阅的历史资料几乎没有,全靠他寻找知情人收集资料,然后再做大量的考证、发掘、校验、梳理等工作。牟百均年事已高,肢体三级残疾且患有冠心病,40万字的村志,没有现代化办公设备,全靠手写整理出来,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他从未放弃,带病坚持了下来,“既然决定要写,就一定不能半途而废。”其二,热爱家乡。牟百均对家乡爱的表达方式是编写村志,这与捐钱修桥、修路有所不同,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上的传承,让乡村有根可寻。因为村志是帮助村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财富,所以说,牟百均此举很好地诠释了乡贤文化的内涵。当然,牟百均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也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安村志》得以面世,乡村的喜怒哀乐方为人知。

新闻推荐

何德金高代坤周雨同学进入公司后在厂里负责产品

本报讯(何德金高代坤)“周雨同学进入公司后,在厂里负责产品生产,表现优秀,发展前途不可估量。”5月29日,佳能(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两角和明紧握眉山电子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刘燕忠的手说。2008年,洪雅县委、...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