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患病老人耗时7年 写成40万字村志 本报记者 陈燕利 文/图

眉山日报 2016-08-04 17:27 大字

牟百均老人正在写作。

“1967年,广播喇叭安装入户。”“1999年,村内首次安装固定电话。”近日,一部40余万字的《大安村志》正式出版,成为眉山市首部村级志书。让人惊讶的是,这本村志竟是由一位肢体三级残疾,且患有冠心病的74岁老人牟百均主笔。这条辛苦超乎常人想象的修志之路,老人耗时7年,他说,村志的编写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也能让后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村子。

老有所为

誓写村志发挥余热

牟百均的家坐落在洪雅县东岳镇大安村4组。7月25日,记者在大安村“第一书记”沈伟的带领下,爬过一道坡,下了两处坎,幽幽的山林间,一间古旧的木质老屋便是牟百均的家。屋前种满了花草,屋檐下一个透明的帐篷就是一个简陋书房。这是牟百均老人伏案写作的地方,40余万字的《大安村志》便在这里创作出来。

牟百均从书架上翻出厚厚的一沓手写稿和一本封面写着《大安村志》的册子,一边小心翼翼地将村志的书稿展开,一边思路清晰地介绍编写村志的过程。

牟百均年轻时当过兵,在一次任务中左手受伤,落下终身残疾,退伍后,他便回到家乡务农。一晃几十年过去,女儿们都相继成家,闲下来的他加入了老年协会,没事就去协会里翻翻书,看看报纸杂志。“我对地方的历史、民俗,尤其着迷。”牟百均介绍说,7年前,他就已萌发了编写一部村志的念头,“一来可以记录村子的历史变迁,二来可以让后人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三来希望自己能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牟百均的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同,洪雅县的相关部门也给予支持,并赠送《辞源》《辞海》等相关书籍给他作参考。2009年,牟百均开始了艰苦的编写历程。

编写村志

困难重重从未放弃

编写村志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程。为了找素材,牟百均常常奔走,处处汇集资料、查阅史志档案,只要发现与大安村有关的文字都摘录下来。

然而,一个小小的自然村根本就没有太多可供查阅的历史资料,就在牟百均犯难时,他突然想到,其实每一位老人就是一部历史,就是活档案。为了拿到第一手材料,在编写村志的7年里,牟百均寻访了村里的每一位老人,从他们的口中收集村史。

为了写好村志,牟百均废寝忘食,有段时间因为冠心病而住院治疗,他也满心惦记着这件事情。“他写这部村志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只要没犯病,就坐在那书房内,一步都舍不得离开。”牟百均的老伴胡家熹说,有次开村志的修订会,正遇上牟百均冠心病犯了,大家都劝他在家休息,但他坚决不同意。“我们拗不过他,喂他吃下救心丸,背着他到会场,整场会他几乎都是躺着开完的。”回忆当时,胡家熹哽咽道。

后期,牟百均的病日益严重。2014年7月18日,在写作过程中因中风倒地,牟百均被送往医院抢救。虽然性命保住了,但此后写字对他而言越来越困难。当大家都以为他会放弃编写村志时,没想到他依然带病坚持。“既然决定要写就一定要写出来,做事不能半途而废。”牟百均表示,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

历时7年

40余万字村志面世

在牟百均坚持不懈的编写下,以及村志编委会成员的多次修改、补充、完善下,历时7年,40余万字的《大安村志》终于完成并出版。

该村志共设类目32个、分类目141个、条目623个。书中图文并茂,详实地记叙了大安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文风俗等内容,是一本记录大安村800多年历史的小百科全书。

当飘着油墨香的书志一到,那是牟百均最欣慰的日子。“现在村志总算完成了,也算是对晚年生活有了一个很好的交待。”看着自己的努力终有结果,牟百均由衷地笑了,“但愿村中的年青人领会村史,接收前辈艰辛奋斗的正能量,为我们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安村是一个贫困村,文化扶贫是当前脱贫攻坚的一项突破性工作。”沈伟介绍,扶贫要先扶志,通过此书的发行,希望能积极引导大安村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广大村民能了解和掌握大安村的发展历史,乡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此书扩大对大安村对外的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全体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为美丽乡村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全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闻推荐

洪雅红星供电所开展反窃电突击检查

四川经济日报眉山讯(汪莉记者常坚)11月10日,国网洪雅县供电公司红星供电所所长何涛率营销专责、片区负责人、维护人员等到汉王乡营丰村开展反窃电突击检查。检查人员共15人,分成三个小组,迅速对营丰村...

洪雅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洪雅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