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农场主倔强而笃定
扫码观看专题报道
李雪梅喂羊羔。
□本报记者 唐小未 文/图
隆冬时节,丹棱县晚熟柑橘挂满枝头。果林深处,雅智诚家庭农场的黑山羊也到了出栏季。
1 月 25 日一大早,又一只黑山羊从该农场被运往镇上屠宰场。装着黑山羊的“三绷子”在城郊道路上“突突”作响,驾车的正是 90 后农场主李雪梅。这大概是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一只羊卖了2200元。
从农场到镇上的路并不远。这条路,李雪梅白天黑夜跑了无数趟,从当初买材料建养殖基地,到拉酒糟豆渣喂羊,再到一趟趟运羊出去销售。
点子好,回乡养羊
2016年,李雪梅辞去养猪厂的工作,回乡创业。原本她想养猪,但结合当时的市场行情、政策背景,她最终决定养黑山羊,并建起存栏500只羊的养殖基地。
对她的这一举动,父母尤为反对,直到今天。“好不容易读书走出农村,为什么还要回来?”“不读书也可以养猪养羊,为什么还要浪费钱去读书?”父母不理解李雪梅。
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那么无私宽容,一边是责怪,一边却是在她最难的时候主动问她“还有钱花吗”,每次对她的资助,1万元到几万元不等。
李雪梅十分理解父母: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觉得种庄稼养活不了一家人。他们常年外出务工,直到现在都不愿回乡,“因为乡下没有稳定、持续的收入”。
留守在家的小雪梅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希望能侍奉爷爷奶奶终老。读大学时,她便有了回乡创业、养猪的想法。她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学习,为了积累经验,毕业后进了一家大型养猪场工作。那里环境封闭,两个月才能外出一次。周围的人事、环境让她压抑、心累。她再也不想等了。
创业的唯一支持者就是爱人。爱人学历不高,但学习能力强,与她同在养猪场上班时,只用了半年就从普工转为技术员,“就是大学毕业生,有的也要两三年时间。”
寻新路,充满希望
2016年3月,这对青年夫妇走上了创业路,租用别人的养殖场,买了50多只母羊自繁自养,流转50亩土地,种植李子和晚熟柑橘,实现种养循环。
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当年产下的100多只羊羔,病死率极高,存活下来的仅有10多只。买羊要钱、羊吃食要钱、流转土地要钱、买果树苗种要钱、请工人要钱……这一年,注定困难。
熬到第二年,他们将养殖基地建到果园,加上政府补贴总共投资 30 多万元。卖羊羔,也卖商品羊,当年开始有收入。只有手掌厚厚的老茧记得,李雪梅起早贪黑,吃了多少苦,走了多少弯路。
凌晨4点去拉酒糟,发现排在前面的车子凌晨3点就去了,她不得不起得更早。刚出锅得酒糟烫手,她独自搬运,像个汉子。返回后天还没大亮,圈舍中传来羊的“咩咩”叫喊。
任凭养殖怎么繁杂,他们夫妻都自己动手。有时候李雪梅也会想想同学,他们中有的毕业后进入大的农牧企业,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但同学们也有苦恼,“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难。”她不羡慕别人。
2020年,她的李子投产卖了4万元,羊羔和商品羊也卖了几万元。她盼望着,等柑橘投产了,李子丰产了,持续增收就有了保障。
她坚信,在农村是可以有作为的,农业是有前景的。为了这份守望,她把家安在了养殖场配套的业务用房内,厨房用的罐罐气,餐厅只有三面墙,天冷了,生柴火取暖,火塘四面透风。
90后记者 对话 90后新农人
青年档案
记 者:唐小未 年龄:30岁
新农人:李雪梅 年龄:30岁
采访地:丹棱县仁美镇桂香村
对 话 录
内心也有犹豫时
唐小未:回村创业,苦吗?
李雪梅:吃过很多苦,但不觉得苦。
唐小未:感觉你有些倔强,但的确对自己的选择很笃定。
李雪梅:是的,我能看到,现在农村变化也很大,正变得更美更好。身在这个时代,返乡创业能看到希望,这是我们这一代有意愿回到农村的青年人的幸运,我有信心。
唐小未:春节马上到了,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
李雪梅:我已经怀上了小宝宝,等待着他的到来。等条件好了,在城里买房,让宝宝接受更好的教育。
唐小未:这似乎和你坚守农村有矛盾。
李雪梅:嗯,但如果可以在农村建房,我更愿意在农村修。
唐小未:我明白你的犹豫和感受,城乡差异客观存在,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但值得期待。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刘敬宗)“在果园中间任意选择一株爱媛树,采果称重。”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陈天礼对采果人...
丹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丹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