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为学》倡学风激励后人踏实勤学
这是进入中学课本的清代散文《为学》当中的经典名句,总能唤起很多人读书时的回忆。不过,少有人知的是,文章作者彭端淑有着一段丹棱往事。
彭端淑,字乐斋,眉州丹棱(今丹棱县)人,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这位才子的文学启蒙,便是从丹棱县原双桥镇开始的(乡镇区划调整后,双桥镇撤销,文中涉及区域已并入仁美镇)。
相传,清顺治年间,能文能武的彭端淑祖父彭万昆从简州(今简阳市)回老家。一天,他来到原双桥镇东安溪河北岸的桑黄坝,被这里清雅幽静、如诗如画的风景迷住了,决定在这里开山建阁,读书教学,惠及家乡百姓。经当地财主富商们支持,加上彭万昆在外做官的多年积蓄,桑黄坝的阁楼很快建立起来。桑黄坝周围的百姓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阁楼读书,阁楼成为远近闻名的学堂。
彭端淑及其兄弟彭肇洙、彭遵泗就出生这里。得益于家族办学的便利,彭端淑兄弟三人自小便结伴,在桑黄坝的阁楼读书识字,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10岁时,彭端淑已能作文,12岁时他便入县学,在丹棱的刻苦钻研为彭端淑打下了厚实的文学基础。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彭端淑又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晚年时期,彭端淑发现子侄辈们学习并不认真,于是写下了勉励侄子勤学的文章《为学一首示子侄》。不想这篇像家训一样的文章,历经几百年流传,已成为激励莘莘学子的散文名篇,这也成为了丹棱人永恒的骄傲。
如今在当地,仍有人自费从事着彭端淑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不时将其代表作品复印出来,供人们学习赏阅,激励着青年后辈们的成长。 张玉 本报记者 樊邦平 整理
新闻推荐
航拍S401线丹蒲快速路市政段主干道。在S104线丹名路丹棱段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制模。□本报记者王琴蹇玮杰文/图5月26日...
丹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丹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