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唢呐 聆听百年音律里的坚守与传承 眉山非遗背后的故事之三

眉山日报 2019-11-21 06:34 大字

2018幸福古村摄影大赛——唢呐民俗表演。(资料图片)民间文化活动。2018年大雅堂非遗节。(资料图片)丹棱唢呐。传统曲牌。

本报记者 王莉 文/图

“七寸吹吹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请了我,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丹棱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民谣中说的“吹吹”,就是唢呐,丹棱人俗称“撒喇子”“哩儿喇”。

丹棱唢呐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唢呐南派支系之一,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从清朝到清末民初再到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时期,丹棱唢呐的传承见证了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发展情况。其淳朴的民风孕育了卓尔不群的唢呐艺术,也展现出了长久的生命力。

2003年,丹棱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2006年,丹棱民间唢呐被四川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考证,丹棱唢呐起源于清朝中期,到清末民初,唢呐在丹棱民间普遍使用。据《丹棱县志》(民国三十七年)记载:“出殡之日,鸣炮鼓吹,刍灵旗幡悉具”“新妇入门,鼓吹大作,鸣礼炮,男女交拜天地祖宗及其父母亲友,礼成。各来宾入座,鼓吹复作”“每年立春前一日,地方官率同城文武官员,车骑仪仗鼓吹导之出东门外古关帝庙前,设春场,行迎春礼”。在当时,丹棱唢呐成为乡村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必备乐器。

在1986年至1995年的十年间,丹棱唢呐出现了井喷式的黄金发展期。在以前,吹唢呐被人们戏称为“吹鼓手”“吹鼓棒”“哩儿喇”,属下九流职业。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唢呐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杨场镇的杨家文、马庭美及双桥镇的陈大礼,对传统唢呐吹奏进行改进,加入了流行歌曲吹奏模式。这一改,使得原来听不懂传统曲牌的人们听得懂了。打击乐从原来的锣、鼓、铛、镲改进为时髦的架子鼓,让人们耳目一新。自此,唢呐手被人们尊称为“乐音师”。

“吹唢呐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再加上收入的提高,许多赶时髦的年轻人纷纷拜师学艺,丹棱唢呐队伍不断壮大。”据老艺人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末,丹棱唢呐发展到了极致,该县吹唢呐的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占该县总人口的2%以上(仅次于农村3%的木匠行业),普及率遥遥领先于周边市县。

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丹棱唢呐迎来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西洋管乐、文艺晚会、西式婚礼渐渐挤占了民间唢呐的生存空间,唢呐从业人员收入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唢呐人员开始经商、外出打工。到了2019年,丹棱县会吹唢呐的人员已经只有60多人,还坚守在农村红白喜事市场中的则不足30人。丹棱唢呐面临濒临消失的尴尬局面。

面对困境,丹棱展开了历史性的挽救。丹棱县委、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了唢呐艺术发展规划,培养一批唢呐演出、创作队伍,成立唢呐协会和“丹棱县唢呐艺术团”,文化主管部门定期对全县唢呐骨干进行培训。不仅如此,丹棱县还大力发掘唢呐文化,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唢呐文化的过程中,吸取巴蜀文化中采茶戏“灯腔”和“茶腔”的音乐内涵和特色,设计编导出了新的唢呐艺术表演形式。

“要盘活这门传统艺术,关键还是要更多的人接受它。”据介绍,在文化部门的引导下,丹棱各乡镇组建唢呐分会和唢呐队,做到村村有唢呐演奏小组。同时,还将唢呐吹奏纳入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从小培养孩子对唢呐的兴趣。在丹棱,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唢呐队,队员们的技术日益精进,其中不乏佼佼者。正是由于一代代丹棱人共同守护,丹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奔走呼吁,丹棱唢呐这项民间艺术才能一直绽放光彩,焕发无限生机。

吹响“金色旋律”

民间唢呐登上大雅之堂

10月21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眉山市分会场丹棱县非遗之旅主题宣传日在眉山会展中心精彩上演。

由丹棱唢呐传承人何成辉、何成萍带来的唢呐合奏《士兵与花儿》,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交错吹奏,让群众感受到传承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丹棱唢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历经160多年六代传承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形成现在独有的艺术特色。

经年累月,唢呐已经融入丹棱人的血脉。在丹棱,唢呐的演奏一般分为小型唢呐班演奏和大型集体演奏两种形式。“以前,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还是春分、端午、中秋、春节等时令节气,农村都喜欢请唢呐艺人吹奏唢呐,以寄托喜怒哀乐之情。”丹棱县文广旅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唢呐班演奏为民间传统演奏形式,主要用于民间红白喜事场合。

据了解,一个唢呐班由5-6人组成,一正一副两个唢呐手或一正两副三个唢呐手吹奏,2—3人以锣、鼓、镲、铛等打击乐配合,声音洪亮,称为“大吹打”,用于迎客送客及迎亲路上,最能体现热闹的场景。有时以一只小唢呐吹奏,两把胡琴、一只笛子伴奏,用铛、镲、勾锣、梆子等打击乐配合,旋律悠扬,节奏轻快,音量较小,称为“小吹打”,主要用于开席或婚礼仪式之中,既不影响客人情绪,又能让客人欣赏优美音乐。

如今,随着民间唢呐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唢呐演奏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大型集体演奏主要用于县级以上大型节庆活动,人数50—1000人左右,规模宏大,声震寰宇。”被称为丹棱唢呐“总教练”的杨家文说,从1986年开始,丹棱唢呐先后参加乐山龙舟会、乐山大佛节、眉山东坡文化节、成都艺术节、国际非遗节等各种大型节庆活动60多场次,不断增强丹棱唢呐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丹棱唢呐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唢呐演奏形式在不断进步,传统曲牌也在不断发展。清咸丰年间(1870年左右),年仅15岁的徐子凡开始学习唢呐吹奏,作道士先生的唱腔伴奏之用。由于徐子凡聪明好学,不断摸索提高唢呐的吹奏技艺,四处请教唢呐高手,不断丰富积累唢呐曲牌,到20多岁时,其掌握的民间唢呐曲牌多达100多首,人送外号“徐百牌”。随着徐子凡唢呐技艺的不断提高,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杨场镇的伍龙庭、宋仁安深得徐子凡真传,成为杨场民间唢呐的第二代传承人。至此,丹棱唢呐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传统曲牌,代代传承至今。

现如今,丹棱民间唢呐的传统曲牌已有300多首,共分为红事曲牌和白事曲牌及祭祀曲牌两大类。“红事曲牌旋律流畅,节奏明快,主要用于婚礼、开业、新居落成等场合,最能体现热闹的场景;白事曲牌用于白事的特定场合,主要为道士先生的唱腔作伴奏,时有间奏曲牌,节奏稍缓,展现人们对逝者的悼念之情……无论什么场合,丹棱唢呐都有对应之曲。”杨家文表示,经典之曲犹在,创作之曲亦不断,作为当代唢呐传承人,他在传承唢呐的同时,会将传统曲牌进一步发扬光大。

杨家文

从“吹鼓手”到“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不遗余力地传承下去。”10月21日,在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眉山市分会场丹棱县非遗之旅主题宣传日现场,丹棱唢呐传承人杨家文说。

今年54岁的杨家文,吹奏唢呐已有30余年,是丹棱县民间唢呐第五代传人,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丹棱民间唢呐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30余年坚守传承,杨家文吹奏出美妙的唢呐旋律,留存了故土乡音温情绵延的故事,也为丹棱唢呐文化播撒下绵延传承的种子。

1984年,杨家文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同年便拜同村唢呐艺人伍万中为师学习唢呐吹奏。“当时学艺的门槛不高,只要是吃苦耐劳的年轻人,师父都愿意收入门下。”杨家文回忆道,在5个同门师兄弟中,他的年龄最小,而现在只剩他一人还在坚守这门传统的手艺。

伍万中没有乐谱,也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用口传心授的办法传道授业。他先哼唱出曲子,再用唢呐演奏一遍,剩下的步骤就是杨家文自己模仿、摸索、悟道。唢呐是管弦乐器中较难的门类,哨片软硬、气息强弱甚至铜芯安放的深浅,都可能影响音准。“在学艺的头一个月里,我的任务就是把唢呐吹响。”杨家文说,凭着会识简谱的乐理基础,他开始摸索自学,把曲谱翻译成简谱,再将唢呐的音孔与简谱对应,很快就学会了一首曲牌。

学艺没有诀窍,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除开帮师父干农活外,还要每天拿着唢呐吹上五六个小时,一天下来,不仅嘴巴麻木,连腮帮子和肚皮都疼。”杨家文说。幸运的是,天资聪颖的杨家文学艺半年,就跟随师父“走门户”进行唢呐吹奏,成为丹棱农村唢呐“吹鼓手”。

1987年,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的杨家文艺成出师,自立门户组建了自己的唢呐班子,开始接单做生意。由于他在民间唢呐中加入流行歌曲吹奏方法,率先改进唢呐演奏形式,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生意火爆。“在那个年代,唢呐艺人在主人家享受高规格接待,除了例行的消费,还有烟酒茶的供奉。每月下来,可收入20余元。”在杨家文印象中,唢呐辉煌于20世纪90年代,技术好的手艺人不仅受人尊敬还非常吃香。

可惜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的逐步渗入,受现代娱乐业冲击,丹棱唢呐渐渐失去了农村市场。爱听的人少了,吹唢呐也不能养家糊口了,许多唢呐人选择另寻门路,将吹了许多年的唢呐丢在一旁。丹棱唢呐面临失传的危险。

“丹棱唢呐不仅是一项民间艺术,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让唢呐一代代传承下去是我的责任。”面对这令人心痛的情形,杨家文下定决心,要传承丹棱唢呐。他开始细心收集每一首听到的民间唢呐曲牌。为了完整准确记录一首民间唢呐曲牌,他时常要往返几次到民间艺人家中反复核对。他的书柜里,装的全是他收集的有关丹棱唢呐的文史图片资料,还有其潜心整理创作的100多首丹棱唢呐曲目。

如今,走上文化工作岗位的杨家文,还于2015年编制了《丹棱民间唢呐曲牌》一书,传承唢呐文化。“这是我们为丹棱唢呐艺术奉献的一份礼物,也是为自己的唢呐人生添上的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杨家文笑言。

传承唢呐文化的关键,在于要有人吹唢呐。杨家文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还致力于培养青年唢呐人。他先后带出50多个徒弟,兼任丹棱7个乡镇中心小学校的唢呐教师。此外,他不仅在县内收徒传艺,还应邀到成都市蒲江县、乐山市夹江县等地的中小学培训学生,累计在学校授课1000多课时,教授学生2000多人。

随着时代发展,全社会对非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杨家文成立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金唢呐乐队”,编排了以唢呐为主的10多个文艺节目,每月到农村演出2至3场。“我们希望通过唢呐演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增进群众对唢呐文化的认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唢呐,并加入到传承唢呐文化的队伍中来。”谈及今后的打算,杨家文的回答质朴而坚定。

新闻推荐

丹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公告

四川省丹棱县瑞茂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本委受理的骆亚林诉你单位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劳动争议案件(丹劳人仲案[2019]68号),本...

丹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丹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