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伦:戏剧人生的宽与窄
在世俗的眼光中,魏明伦最初的人生是极窄的,甚至:窄到没有希望,小学即辍学。9岁登台,最终却成为一代戏剧大师。这样宽阔的人生缘何造就?4月末的一个午后,在安仁魏明伦文学馆,站在自己9岁登台的那张巨幅黑白老照片前,魏明伦说:“快看,我第一次登台的样子。”已年逾77岁的他,神情中写满骄傲,犹如当年初次登台赢得满堂彩。昔日的戏童,今朝的大师,魏明伦完美诠释了人生的宽窄哲学。
“我是一个没戴过红领巾的小孩,我没上过学,拿不出小学的文凭。”魏明伦如是自嘲。宽广的社会大学滋养了魏明伦,他说:“把宽与窄放到文学创作中,无非是深与浅、粗与细、空间和时间。以前的眼光窄一点,影响度就窄,随着成长,眼界就会变宽,像我,不仅是在戏曲、不仅是在川剧平台上,而是上升到文学。在文学里面,首先是戏剧文字、杂文,然后是碑文辞赋,我带头把断裂的骈文续起来了。晚清以后,骈文这个文体就断裂了,像文学恐龙,我把它继承并加以变革,就我个人的创作道路,都是有一个从窄到宽的过程。创作的环境也有宽与窄,比如八十年代后就更宽。”
《潘金莲》《好女人坏女人》《中国公主杜兰朵》《巴山秀才》,魏明伦创作的每一部戏都引起过轰动,1979年到1980年,在这创作道路宽广的年代,不过两年时间,魏明伦推出《易胆大》《四姑娘》两台大戏,连同其后创作的《巴山秀才》,连获3个全国优秀剧本奖。1985年,他写的《潘金莲》惊世骇俗,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穿越剧”形式,为潘金莲鸣不平,在全社会掀起新旧思想碰撞的滔天巨浪,争论的浪潮如今仍为艺术界津津乐道。
魏明伦说:“《潘金莲》的创作已经不能用窄来形容了,那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呼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是性禁锢,对妇女的婚姻、爱情、家庭,封建色彩还是非常浓的。那时候我给潘金莲说话,是重新审视中国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背景下,潘金莲这一类妇女的命运。因为潘金莲是中国最典型的、大家家喻户晓的坏女人。在我看来,她没那么坏。她是因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逐步沉沦到那一步的。《潘金莲》的内容颠覆传统观念,最重要的是形式,当时谁也没想到,我把古今中外的人物写到一部戏里。现在说穿越剧,其实我是穿越剧鼻祖,不仅当时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这是一个宽,不是一个窄。这些人物不是偶尔出现,而是从头到尾贯穿始终,这也是从窄走向宽的一个体现,外国的安娜·卡列尼娜,要拉着武则天与潘金莲去卧轨,只有通过这种穿越时空的比较才能说明问题。不拿这些人来比较,就体现不出我的意图,你就看不出她哪点对哪点不对,拿安娜·卡列尼娜,武则天、贾宝玉和她对比,而且这个是非常自然的。”
魏明伦文学馆有三个主体,分别为戏剧、杂文、赋,第三个主体是辞赋碑铭,更体现了宽窄哲学。魏明伦率先把早已断裂的骈文运用于现代创作中,并变革为现代骈文,因为古代骈文生僻字特别多,变革为现代骈文后更加畅达易懂。由窄及宽,魏明伦先生的赋已经在全国各地立碑,当时文学开馆时积累了五十余篇,现在大概已经有九十余篇。陈列的碑文涉及面之宽,令观者惊叹:1994年受韩美林邀请,创作最早的是《盖世金牛赋》;碑体最大的是金川赋,位于甘肃的金川科技广场,高6米,长60米,人站在碑体面前显得非常渺小;集体朗诵最多的是丹棱《桃花赋》,当时有一千多个中学生集体朗诵了全文;传播最广的是《中华世纪坛赋》。
人称魏明伦为“巴蜀鬼才”,著名作家贾平凹亦称他为“蜀中大鬼”。站在文学馆的门前,一袭红色夹克的魏明伦先生却有着翩翩君子风度,对自己的创作娓娓道来,观者纷纷拿着他的著作求签名。与他的交流,亦是一次宽阔、酣畅的人生体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德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王琴)日前,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4月“四川好人”评选情况的通报,经各市州文明办审核推荐,共121名候选...
丹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