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建设美丽宜居环境 ——丹棱县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系列报道①

眉山日报 2017-07-18 07:32 大字

丹棱乡村美景。丹棱乡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龙鹄村升级后的垃圾房,整洁美观。

本报记者 彭林 文/图

编者按

丹棱县2008年成为全国首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57%,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8万亩,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100%,安全饮水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93.2%,90%的村建成生态文明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44个。2016年,丹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068元,总量位列四川省176个考核区县第24位。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丹棱县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认为农村总是脏乱差,房前屋后、河道坡边四处是塑料袋、烂菜叶、瓜果皮等生活垃圾,村民一边抱怨环境脏乱,一边又重复着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

但在丹棱县却不是这样,“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有序、花香四溢,硬化了的道路纵横交错、洁净如洗,优美的乡村美景宛若一幅幅美丽画卷。”这是近年来到丹棱参观的游客大都会发出的类似感叹。

从2011年起,丹棱县就推行“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新机制,根据农村垃圾的组成特点,探索出“两次分类、源头减量”的做法,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持难的问题,走出了节俭、实用、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路子。

乡村环境美 处处皆是景

7月14日早晨7点,丹棱镇龙鹄村3组村民黄玉辉吃过早饭,开始打扫自家院坝,打扫完后便将垃圾进行简单分类,一堆果皮和菜叶倒进了自家沼气池,剩余的塑料、纸巾等垃圾用口袋装好,倒在了离家100米远的垃圾池。

“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已经坚持好几年了,不乱堆乱扔垃圾、将垃圾分类处理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黄玉辉一边倒垃圾,一边说,“自从集中收集垃圾后,大家就不乱倒了。环境是我们自己的,当然要维护好。”

随即,记者遇见了开着三轮车的龙鹄村保洁承包人柴登科,他已经将垃圾池里的垃圾转运到了村口的收集站。“每天凌晨4点出门,与聘请的工人一起到村里各个垃圾池转运垃圾,6点多就将所有垃圾转运到了村口的收集站。”柴登科介绍,虽然转运工作起得早,但过程并不辛苦,垃圾倾倒网点固定,且道路很是平稳、方便。

像柴登科这样的保洁承包人,丹棱一共有71个。柴登科说,“几年前,村民大都将垃圾往河边倒,或者堆在房前屋后,脏乱不整。现在好了,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

“清晨空气清新、排排果树郁郁葱葱、整洁民居错落有致……丹棱乡村美,处处皆是景啊。”柴登科感叹道,今日丹棱农村处处呈现房漂亮、院整洁、水清亮、路畅通、民和谐的崭新景象。

工作举措实 治理效果佳

农村垃圾治理一直有着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维持难“四难”特点。丹棱县从2011年起推行“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新机制,根据农村垃圾的组成特点,探索出“两次分类、源头减量”的做法。即农户产生的垃圾由农户初步分类:将可产气垃圾(烂水果、菜叶等)倒入沼气池,将建筑垃圾(砖头、石块等)就近处理,将可回收垃圾(金属、橡胶塑料等)收集到废旧回收点,将剩余垃圾送到联户定点倾倒池。

之后,再由村上的公开竞标承包人(村收集员)进行二次分类,即分别将可堆肥处理垃圾送到组分类减量池,进行堆沤一定时间还田换地处理,将可回收垃圾送废旧回收点变卖处理,将不可回收垃圾送到公路沿线村收集站,统一清运集中处理,从而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持难问题,走出了节俭、实用、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路子。丹棱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由最初的“龙鹄模式”上升为“丹棱模式”、“眉山模式”,这一模式受到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等高度肯定。

工作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创新推进。今年3月10日,丹棱县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丹棱模式”提升大会召开,要求要通过提升,收运设施更完善、垃圾分类更彻底、村民自治更深入、市场运作更灵活。

“目前已完成全县垃圾收运设施升级改造。”县环综办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适时完成所有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丹棱模式”提升工作,并接受验收考评,提升工作于今年12月前完成。 

新闻推荐

志愿者服务贫困户 真情温暖山区群众

志愿者帮助老人修剪指甲。本报讯(吕佳记者赵娜娜文/图)“娃儿们利用暑假时间来看我,让我感到很温暖。”近日,来自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的青年志愿者们深入丹棱县张场镇岐山村吴含珍等脱贫群众...

丹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