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赵汉儒:一颗赤诚心 守护三苏祠 本报记者 李幸 文/图

眉山日报 2017-05-18 07:47 大字
赵汉儒正在工作。

人物档案:

姓名:赵汉儒

年龄:76岁

职业:碑刻、古建筑修复与设计师

位于东坡区广济乡连鳌村一块平整大石壁上的连鳌山石刻,是苏东坡青年时代手书,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苏轼墨宝遗迹。经过千年岁月,石刻终需修缮。但是,要修缮每个字长和宽都超过3米的巨大石刻,还要还原苏东坡书法神韵,不是常人轻易能做到的。

历史上,有两个人做到了。一个是清光绪年间的丹棱县令庄定域,另一个则是三苏祠古建专家赵汉儒。

1999年,赵汉儒不仅对连鳌山石刻做了修缮,还将它神还原,“搬”进三苏祠。

不止连鳌山石刻,在眉山,多数修缮的古碑刻、古建筑,均出自于赵汉儒之手。从事碑刻、古建筑修复与设计工作近40年,赵汉儒将大半生精力献给三苏祠。他修旧如旧,灵活再现了古建筑风貌。

他的设计 为眉山“代言”

1980年,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的赵汉儒来到眉山三苏祠做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1981年,他被推荐参加了全省碑刻、古建筑研究培训会,这是由全国碑刻、古建筑专家授课,系统讲解相关知识的学术盛会。赵汉儒参加此次学习有一个任务:回来以后设计三苏祠南大门。

那时,三苏祠南大门还是于1928年由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的,形如牌坊,与周围建筑风格有些格格不入,便准备设计重建。

赵汉儒在培训期间,受到绵阳梓潼大庙庙门的启发,开始设计修缮三苏祠南大门。“梓潼大庙跟三苏祠一样,是典型的明清川西建筑,大门的民居式建筑跟周围建筑风格统一,三苏祠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赵汉儒说。

如今的三苏祠南大门,正是按照赵汉儒的设计方案修建:将明清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与牌坊设计结合,做成三檐歇山式;大门坐北朝南,中为门厅,东边和西边各有一间耳房,房面为筒瓦,正脊两端饰鸱吻,有卷草式图案,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它既是明清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典范,也成为眉山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他的原则 古迹修缮全凭“真”

“我的成长,离不开三苏祠。”采访过程中,赵汉儒多次这样说道。技艺与时间,成就了工匠。工匠将自己的技艺与精力,献给了三苏祠。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三苏祠闭馆维修。已经退休的赵汉儒作为特邀顾问,参与了三苏祠维修。赵汉儒修缮和设计有讲究,归根结底为一个“真”字。“古代建筑有自己的建筑原理,也有那个时期该有的风格,不是我说怎么修就怎么修。”赵汉儒说。

负责修复古建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技艺,更要具备历史与文化积淀,能够依照古建筑的自身价值、人文环境和历史地位等不同因素来进行修缮。

参与维修后,赵汉儒拿出自己在三苏祠工作多年来整理的建筑资料,和团队一一研究,还原明清时期的三苏祠。他们恪守“修旧如旧”以及重建体量不能超过原三苏祠体量的原则,悉心研究每个建筑、碑刻修缮的部件,思考如何还原。

“有的考证线索和史料记载得少,我们就把原物拆分研究后再组装,看怎么还原。”赵汉儒说,为了还原三苏祠的碑廊,他和工匠们曾经“挖墙脚”做研究。

三苏祠的建筑基本是木质建筑,许多木材经过岁月洗礼和白蚁的啃噬不能再用。为了“守旧”,重修时的许多木材是由赵汉儒四处寻找,从其他川西传统民居处获得。“还好修建三苏祠的木材大多是杉木,比较好找。如果是珍贵的楠木,那就更费时费力了。”赵汉儒笑着说。

从三苏祠退休后,赵汉儒依然做着与碑刻、古建筑修复与设计工作相关的事。之所以退而不休,赵汉儒说,一方面是自己真心喜欢这项工作,一直有兴趣去做;另一方面,他也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古建筑是城市可触可感、可品读的‘历史书\’,我希望子孙后代能看到这本‘历史书\’,让城市的历史文化一直延续。”赵汉儒说。

采访手记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成功。几十年来,赵汉儒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抱着一颗赤诚之心,竭诚守护。如今,当我们走进古色古香、底蕴深厚的三苏祠时,应当铭记,当中有许多人,为了将它的故事和美丽呈现在我们面前,做着不懈的努力。

新闻推荐

因病监外执行仍犯罪 检察院现场办公收监

本报讯(康友槐邓娟记者廖文凯)“法院已经判了他8年有期徒刑,时间都过去4个月了,为何到现在还未对他实行羁押?”今年3月,丹棱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案件时,发现已被判刑的黄某还没有被移送监狱,遂展开调...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