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遵泗与彭肇洙 本报记者 张玉
核心提示
上一期,本栏目介绍了清代“蜀中三大才子”之首彭端淑,得知了他传奇的一生。本期,我们继续介绍“丹棱三彭”的彭遵泗和彭肇洙。与彭端淑不同的是,彭遵泗和彭肇洙所能找到的史料并不多,有些方面的记录几乎为空白,然而即使这样都不能否认他们光辉灿烂而又具有意义的一生。从这些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丹棱三彭”具有同步的人生,他们有着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小结伴学习,且都考中进士,为人都极具正气,都喜欢著书立述,为后人研究丹棱、眉山乃至四川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彭遵泗
研究地方文化的金钥匙
彭遵泗自幼聪慧,还是小孩子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素手濯长渠,扬波混太虚。还将指上沥,惊散水中鱼。”他7岁时偶然在水边洗手,惊散了水中的鱼,随口吟出的诗句,就语压同辈,展现了非凡的创作才能。“仙音不肯随风响,恐引刘郎渡石桥。”他12岁时与众学童一起玩耍,有人指扇为题作诗,立马就吟出一首《咏扇上美人吹箫桥边》,语惊四座。
后来,彭遵泗和彭端淑一起在丹棱翠龙山的紫云寺刻苦读书,并在其外祖父夹江名儒王庭诏的教诲下,学识日益增长,博览古今。乾隆二年,彭遵泗举进士,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就庶吉馆深造。次年调兵部主事。乾隆七年擢兵部员外郎。乾隆十七年转调湖北任黄州府同知,乾隆十九年,再改江防同知,任职期间做出不少政绩,乾隆二十一年,彭遵泗辞职回乡。
彭遵泗有着渊博的学问,擅长写古文,也擅长写诗。彭遵泗的诗超脱俊拔,一生也喜欢写作,但他不善于整理自己的作品,经常写了就扔,或者散乱地存放在书箱之中,可惜他英年早逝,很多作品来不及整理,后人整理时非常困难。彭肇洙《丹溪遗编序》中对这番情况作了详细解读:“冀晚年归里,始考订行世”“零章杂沓,墨迹蒙难卒读”……
彭遵泗作品虽多,但有3部最值得称道。其中《蜀碧》一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对研究明末清初四川社会状况特别是张献忠入川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是彭遵泗入京时所写,为了详细地记载明末张献忠入川事件,该书收集了《明史》《明史纲目》《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五种史料、传说。虽说,《蜀碧》难免有偏颇之处,却不影响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磐泉《蜀碧》海内传之”之说。鲁迅评此书:这是“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仅仅是四川人,而是所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
另一本《蜀故》有点类似于百科全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古今百业形态,为研究四川的山川地理、社会风俗、风土人情、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蜀故序》中对此评价:“可当于《通志》之一助也”。
彭遵泗还受丹棱县知县黄云之邀编修《丹棱县志》12卷,在他临死前年成书,未及刊印。乾隆二十六年,由新任知县李光泗将手稿付印成书,为丹棱县现存最早的县志,对研究丹棱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古良驹)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走基层“五必送、五必访”活动要求,昨(1)日,由市妇联主办、丹棱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和石桥乡党委政府承办的“创五星家庭建四好村庄”——眉山市庆“三八...
丹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丹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