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元钱”解农村垃圾难题 9月16日,丹棱县丹棱镇兴隆村村民将垃圾分类后投放到垃圾站。 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 丹棱探索“政府兜底建基础设施+村民自治+市场运作”

四川日报 2016-09-19 00:00 大字

初秋丹棱,桂花飘香。

9月16日6点,兴隆村保洁承包人蒋光敏骑着“火三轮”,开始围着村里转。不到4个小时,他就把全村58个垃圾池全部清理干净。在一个像小房子一样的村垃圾收集站里,20个大桶装得满满当当,等着县环卫所的车来收走。

农村垃圾治理一直有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维持难的“四难”问题。近年来,眉山丹棱县以“政府兜底建基础设施+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模式,破解“四难”。

如今,丹棱县71个村已全部实现垃圾“绿色”处理常态化。

“一元钱”小付出自治意识大提高

每年4万元,是蒋光敏与丹棱镇兴隆村签订的垃圾清运承包费用。每天,“虽然起得早,但收运过程并不辛苦,按着路线走,一上午就搞定了。”蒋光敏说,扣除“火三轮”油费和打扫工具的开支,收入跟外出打工差不多。

像蒋光敏这样的保洁承包人,丹棱一共有41个。

近年来,丹棱县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村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公开竞标,确定垃圾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承包人。承包人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明确工作职责、费用支付、安全保障、社会保险、违约责任等,再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保洁清运队伍,自购转运车辆。

张志明是通过竞标产生的丹棱县首个农村保洁承包人。2011年开始,他以每年3.64万元的价格,负责丹棱镇龙鹄村垃圾转运、保洁工作。

其实,2009年后,龙鹄村就开始修建垃圾池,并雇了2名保洁员,但效果并不好。“保洁员只负责村道干净,河道、组道等死角顾不了。拿的是定额工资,工作积极性不高。村上监管不到位,垃圾池垃圾经常溢出,村民很反感。”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说。

“承包制”改变了村里垃圾得不到有效清理的情况。各乡镇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连片”承包或“打捆式”承包方式确定保洁承包人。

垃圾不是“一承包就了事”。丹棱县在群众中强化“自己产生垃圾自己收集”的观念,乡镇和村两委引导村民以“谁受益,谁负担”原则,自愿确定交纳垃圾收集费。每个农民每月交纳1元钱,不足部分和低保户等困难群众的费用由村集体收入代缴。经济条件确实较差的村,不足部分则由县财政补助解决。“大家都出钱,就有主人翁意识。谁乱倒垃圾,邻居都要说他(她)。”龙鹄村3组村民罗光全说,以前门前的小河一到秋冬季就倒满烂橙子,导致苍蝇漫天飞,“现在再也没人乱倒垃圾了。”

重要的是,“群众主体、三方监督”的机制,让所有人不得不重视垃圾处理。村组干部是卫生管理员,既监督村民,又监督承包人;承包人则监督村民是否按要求初分类和定点倾倒,监督村组干部有没有管理村民;村民代表组建卫生监督小组,监督承包人有没有及时清运,村组干部有没有尽责管理承包人。

投入小“杠杆”治理大效果

9月16日,龙鹄村,刚打扫完院坝的黄成良将垃圾简单分类,把一堆柑橘皮和菜叶倒进自家沼气池,剩余的塑料等垃圾用口袋装好,倒在离家100米远的垃圾池。

农村垃圾散而多,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不容易。当地政府从投入基础设施“入手”,以“农民方便、大小适宜”为原则,邻近的3-15户不等修建大小不一的定点倾倒池,山区分散的农户则发放编号箩筐、背篼;在1—3个组的中心位置建联组分类减量池,在能通行压缩式垃圾车的村道旁建村收集站。

根据道路分布现状,丹棱县各个村收集站按线路进行了串联,形成了8条垃圾收运线路,5台压缩式垃圾车每天收集所有村收集站的垃圾。随后,垃圾被运到眉山垃圾发电厂统一处理。

为控制垃圾总量,丹棱探索了“两次分类、源头减量”的做法,引导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烂水果等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建筑垃圾就近处理,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不可回收垃圾才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

而承包保洁的人将联户定点倾倒池中的垃圾在收集转运的途中进行二次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变卖,有机垃圾堆肥还田,剩余的不可回收垃圾再运至村收集站。

经测算,农户初分处理减量约50%,经过承包人二次分类处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减量约30%,最后,转运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约20%,两次减量约80%。

丹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周洪明算了一笔账:若实行县政府全额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1000多万元,而目前的统一规划,对全县71个村仅投入300多万元,财政一次性节省70%的资金。

同时,县上从节约出来的费用中,每年拿出几十万元,作为环境“五佳”村的奖励和补助部分路途偏远山区村的垃圾收集费用。“政府轻松,村民也高兴。”

在丹棱,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都写进各村的《村规民约》,作为一种制度保障。从几年实践来看,村民自愿交纳的费用约占承包费的80%,实行邻村、连片、整乡镇承包的达100%。

新闻推荐

苏庄林: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农业

“不怕价高,就怕货不好。”“图的是安全,吃的是放心。”日前,众多游客在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官厅村生猪养殖点采摘由猪粪浇灌成熟的脆红李时表示。据生猪养殖点负责人苏庄林介绍,原本只是试着把猪粪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