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三招”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四川日报记者 袁丽霞
广袤的农村,白色垃圾、畜禽粪便、生活污水怎么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是农村水污染的重要源头,这也是一直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破解?
2个多月前,来自阿富汗、巴基斯坦等10余个国家的几十名嘉宾,作为农业部举办的“2016年发展中国家沼气技术与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培训班”的新一期学员,来到眉山市丹棱县实地参观学习该县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做法。
7月27日,记者走访丹棱县,了解该县探索出的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新途径。
第1招
建池转运堆肥 畜禽粪便变宝
粪便进入干粪池、尿液流入沼气池……站在饲养了200多头猪的养猪场内,几乎闻不到臭味。记者在丹棱县丹棱镇板桥村养殖户谢思军的生猪养殖场看到,猪粪、尿液处理均实现了“流水线”作业。
“都是有用的,村里的种植户把粪水抽去灌柑橘,把干粪拿去葡萄园堆肥。”谢思军说,而沼气池产生的沼气,自家用来做饭烧水,还可以给猪舍保温。
“放错地方是污染,放对地方是‘宝贝\’。”丹棱县环保局局长宋诗利介绍,丹棱柑橘、葡萄等水果产业发展好,通过种养循环发展缓解畜禽粪便处置压力。因此,该县建好沼气池、干粪池、乡镇沼液集中收集池“三个池子”,对畜禽粪便采取干湿分离;成立了沼肥运输专业合作社,有3个人专门负责乡镇养殖户的干粪和多余沼液的转运。“忙得‘脚不沾地\’,平均每天10多个水果种植户叫我帮他们拉粪,一个月下来,至少要拉300车。”丹棱县沼肥运输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成全说,每天他都从养殖户那里把粪运到种植户果园里灌溉,不需要灌溉的就倒在乡镇沼液集中收集池里,或者种植户果园里的储液池里。
由于带一定的公益性质,丹棱县财政每年给予沼肥运输专业合作社10万元的补贴,合作社与乡镇签订承包协议,负责所在乡镇干粪和多余沼液的收集转运。
目前,丹棱重点整治区域内完成建设沼气池近200座、干粪池1000多座、乡镇沼液集中收集池5座,并配备抽施粪服务车。今年以来,直接为养殖户转运沼液到乡镇沼液集中收集池300多吨,为种植户提供的粪肥可以施肥数百公顷。
第2招
1元钱当“杠杆”垃圾不围村
丹棱镇龙鹄村绿树白楼,错落有致,整洁的路边不时出现建好的垃圾倾倒池,整个村庄看不到一点垃圾。
该村的垃圾谁来清理?钱从哪里来?
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说,自2011年3月起,丹棱县在该村试点,探索推行“因地制宜、分类收集、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走出节俭实用可持续的垃圾处理之路。
村民的事村民做主。作为首个“吃螃蟹”的村,龙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公开竞标的形式,确定了全村的垃圾收集和常态保洁承包人。然后每人每月交1元垃圾处理费,差额部分由村集体收入解决。
交了钱就不一样,村民会认真监督。龙鹄村推行顺利后,丹棱在全县推广。
同时,该县打破了乡镇、村组行政区域界线,以邻近的3户至15户不等修建联户定点倾倒池,每1至3个组的中心位置建一个联组分类减量池,由县环保局的车集中转运处理。
该县同时制定村规指导村民正确分类处理垃圾,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建筑垃圾就近处理,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随后,承包人对倾倒池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处理。通过两次分类后,减量达80%。“到村里钓鱼、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罗朝运说,村里有个水库,以前白色垃圾覆盖,现在碧波荡漾。
丹棱县相关负责人说,如果由县财政全额投资处理农村垃圾,共需投入1000多万元,而现在县里每年只需拿出几十万元补助即可。
第3招
农户家家建湿地 污水变清水
在丹棱镇兴隆村杨烛全的家,一些小池子阶梯状排列着,上面覆盖着水泥板和沙子,几根水管露出地面,沙土里栽种一些花草。
“这是我家的湿地。”杨烛全坦言,以前自家生活脏水随便乱泼,结果污水横流,现在通过小湿地处理,污水变成清水了,可以达到农田灌溉用水的标准。
据宋诗利介绍,目前,丹棱县已有3000多户农户建了“人工湿地”。从2012年开始,丹棱县开始实施全域乡村环境整治项目,其中农户家的“人工湿地”也是其中之一。有了项目资金支持,农户不需出资金,只需要投工投劳就可以。
配合农户家的小湿地,村里还有污水处理站。如在双桥镇龙梗村,该村污水处理站负责人万登华说,有3000多户居民家排水系统接进了村上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出来的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B标准。
通过分散和集中相结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的问题,如今的丹棱,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转自8月3日《四川日报》08版)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送上行李箱等物品,祝福她们前程似锦。本报讯(记者林茂春文/图)“尽管没有了爸爸妈妈,但是有这么多叔叔阿姨关心我,还送我出去上学,我觉得很幸福。”费小阳(化名)说。8月20日,“大雅家园·大爱丹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