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永宁河 两样“土快餐” 开河民工“打腰站”的叙永米花糖,驿站赶路人青睐的江门荤豆花

川江都市报 2021-04-30 00:43 大字

包装成型的米花糖

手工包装

切封

压实推平

冷却后的阴米

炒阴米

米花糖是深受川渝地区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荤豆花的灵魂是蘸水中的木姜油荤豆花采用的是鲜嫩的手磨豆花

开栏语

在酒城泸州,有一些老味道,它们随处可见、处处飘香,看似不怎么起眼,却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才得以保留至今。它们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曾经的文化环境和世俗生态。

如今,我们有机会享受奢华的盛筵,但往往在某种场合,一种气息,一种器物或者一种味道,我们的味蕾就会瞬间被唤醒,想起了那些人、那些事,就像一坛窖藏很久的酒,被外力撞破,透出似曾相识的老味道。

美食的可贵之处在于传承,包括传承那些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美食历史及人文故事。从今日起,川江都市报陆续推出《寻酒城老味道·摆非遗龙门阵》系列报道,从酒城非遗食物入手,聆听传承人讲述百年传承故事,洞悉时代特征,感念生活,怀念亲人。

今日聚焦

■ 叙永米花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江门荤豆花传统制作技艺(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闻扬 摄影报道

古话云:“民以食为天”,现代人说:“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从古至今,吃,都与人民的生活、劳作息息相关。

叙永,古称永宁。据叙永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景川侯曹震奉命疏通永宁河道,便于川黔物资往来运送。江门峡口成为北联长江,南接滇黔的重要驿站,在西南水陆交通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形形色色的人来到这里,构筑出它的流通气质,而历史与社会变迁,也沉淀在街角的柴米油盐之中。

今日推荐的叙永米花糖和江门荤豆花,都与这段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叙永米花糖

曾是开河民工“打腰站”首选

55岁的魏意新是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叙永米花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说起叙永米花糖的历史,魏意新首先提到的便是曹震。

魏意新说,油酥米花糖始于明洪武年间,当年曹震奉旨开通永宁河360滩,开河的民工就有成千上万,为了保证工期,民工们需要加班加点地干,工头到了时间就会给民工们“打腰站”(加餐)。米花糖泡开水,又好吃又好带,不耽误工期,成为工头首选。

在开凿永宁河通漕运中,油酥米花糖起了大作用,慢慢地叙永米花糖也就成为地方美食,是过年过节赠送亲朋好友的礼物。即便到如今,甜糯可口、松软易消化的开水泡米花糖,仍旧被不少老人当作早饭。

魏家做米花糖的历史,要从魏意新的爷爷魏乃勳说起。当年魏家条件不好,魏乃勳10多岁便到马岭去当学徒,学做的就是米花糖。魏家的米花糖铺子一直开到公私合营前,后来有了国营食品厂,魏意新的父亲便带着技术,继续在厂里做米花糖。

魏意新选择学做米花糖,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父亲所在的国营食品厂解体了,下岗后父亲选择自己开店卖米花糖。此时魏意新高中毕业不久,正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便跟着父亲一起学做米花糖。

米花糖放米缸

虽原始却是管用的保存方法

在魏意新儿时的记忆里,米花糖是不少人家最珍贵的待客食品。一些会制作米花糖的师傅会在过年前下乡入户帮村民打米花糖。打出来的米花糖要么是走亲戚的礼物,要么就存到米缸里,偶尔拿出来掰上一块给孩子们吃,或者是有客人来家里,拿出来待客。

魏意新说,米花糖放米缸里,是最原始但很管用的保存方法,目的就是让米花糖免于受潮。因为如果受潮了,米花糖就会变软,吃起来口感就不好了。

在叙永草市街魏意新的工厂里,米花糖是隔几天做一次。经过前期处理的阴米经过浆糖、爆米等程序,再配上一定比例的花生、核桃、桂花糖等,趁热拌匀后装入特制的模具,压紧后再经过制作师傅快刀切块,便是可以食用的米花糖了。

为了让客人们一看就能有儿时的记忆,魏意新在选择米花糖的包装时,用的是传统包装方式,紫红色的“叙永米花糖”几个字让人格外亲切。

“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吃甜食,更偏好辛辣。我们之所以坚持传统技艺、传统包装,其实更多的就是坚持一种情怀。”在魏意新看来,叙永米花糖和膨化食品是不一样的,膨化食品是高温高压的产物,而自己坚持传统制作技艺,做出来的米花糖是健康的、绿色的食品。

江门荤豆花

满足往来客人的多种需求

曹震奉旨疏通永宁河道后,随着永宁河漕运的兴盛,川盐从五通桥、自贡、富顺等装船运到叙永江门峡口,再转为人背马驼翻越艰险的盐茶古道运往贵州。而云贵的铅、锌、铜等矿产品及山货药材,也由古道运至叙永,再装船出川。到清朝初期,叙永被定为川盐销往贵州的四大口岸之一。

49岁的曾维彬是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门荤豆花传统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纳黔高速公路开通后,在江门峡口开荤豆花馆多年的他,在江门高速公路收费站附近开了新店。说起江门荤豆花,曾维彬觉得首先要说一下江门峡旁边的九鼎山。

“九鼎山上的寺庙在西南三省颇有名气,烟火一直很旺,来的香客大多都会吃了素豆花再走,所以江门一带几乎人人都会做豆花。”曾维彬说,但除了香客外,当年江门峡口的驿站来往的都是打尖住店的行路人,光吃素是不行的。

为了适应客人需求的多样性,江门峡一带慢慢就出现了荤豆花的雏形,人称“一锅熟”。山泉水素豆花、老坛泡酸菜、新鲜的蘑菇,加上土鸡汤、精肉、大骨汁的荤味,荤素相容,加之制作时间短、不限人数等,逐渐成为南来北往客人必吃的美食。

江门峡一带

最多时曾有90多家豆花馆

明代文学家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三十年间多次往返江门品味豆花煮酸菜的美味。吴三桂反清称帝、途经江门,下令隔河祭拜九鼎山寺,其祭品中就有酸菜煮豆花。如果说江门峡曾经万商云集、千帆竞流的繁华局面,让江门荤豆花得以发展;那随着321国道的通车,则让江门的荤豆花更加受到往来客商青睐。

如今在江门峡口,还能看到曾维彬当年的荤豆花馆。曾维彬说,叙永没有通高速公路前,321国道是成都重庆往云贵方向的出川通道,基本上早上出发,到江门就是该吃中午饭的时候了。

“1989年我开始卖荤豆花时,一碗荤豆花5角钱,一个人就可以吃饱,十几分钟吃完就可以继续上路。如果人多,可以加个烧白。人再多,都可以吃荤豆花。”曾维彬说,当时江门一带的荤豆花生意好到爆,最多时,从叙永江门到纳溪上马的国道两旁有90多家荤豆花馆子。

2012年纳黔高速公路通车后,随着国道车流量的减少,江门峡口的荤豆花馆陆续“转移”到了江门高速公路收费站附近。如今的“豆花街”上,仍有11家坚持着“驿站”精神。

“江门的豆花馆卫生条件都好,商家在意的是口味和质量,几乎没有出现宰客的现象。因为往来的客人就是游走的宣传员,好吃会传四方,不好吃也会传出去。很多客人是经常走这条路的,一次来了不好吃,下次绝对不会再来。”曾维彬说。

如今江门收费站两侧的荤豆花馆从中午11点开始营业,一直到晚上9点,这期间只要有客人来,稍等片刻就能端出热气腾腾的荤豆花。可以为赶路人“定制”的这份快餐,仍像当年一样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们……

下期关注

■ 古蔺老腊肉传统制作技艺(泸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黄氏香肠传统制作技艺(泸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新闻推荐

妻子偷偷把钱转给“第三者” 法院判其返还丈夫

◎刘燕川江都市报记者方霞假如老公或老婆背着你,把钱赠送给情人,你会怎么办?近日叙永男子黄某就遇到这样的事,妻子婚内出轨,悄...

叙永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叙永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