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评 山阴道上《蜀道难》
最初听说中华书局重版罗常培的一册小书《蜀道难》的时候,心里其实有些不以为然,《蜀道难》是罗先生有情趣有识见有学养有文笔的一本小品,却并不一定算得上他老人家的重要著述,此时重版,有什么额外的意义吗?
随后又得知这书的整理者是此前主持出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俞国林,便觉得这事情绝不会如此简单。以俞先生治学做事的态度,应该不会只把这本小书拿来就这么重印一回的,他一定是别有所图,别有用心。
等拿到书之后,之前的疑惑和猜想顿时有了答案:果然不是简单的重印。只见封面上书名的下面印着“附梅贻琦日记 郑天挺账单”两列小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俞先生此回重版可以说是弄的汇注本。以罗常培本文为主体,把梅贻琦的日记和郑天挺的账单作为参照物紧随其后,形成近似于互文文本的形式,如此一来,这一本小书似乎就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厚重起来。
书前的《编订说明》是用力甚深的好文章,很久没有读到这样认真的文字。先交代了此书产生的背景:三位先生赴陪都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洽联大的校务,同时考察联大叙永分校的校务,再奔赴川中各地访问各处学术机构,最后返回昆明。三位先生各有日记记述此一段经历。
读此书至少有以下几桩好处。
其一是见世风。
其二是见文辞之美,罗常培的专业是语言学,然而枯燥的学问并没有淹没他的才情和韵致,《蜀道难》里处处可见他的精心组织与生动描摹,比如他写在峨眉绝顶卧云庵前的远眺,浓墨重彩而又爽脆利落,很有些像同为北平人氏的老舍先生的生动笔墨。
其三是见学问之道。这本《蜀道难》对学术的重视,对学生德性与学问的重视亦可谓比比皆是。读郑天挺先生的《西南联大日记》,其实这样的内容亦时时有,把这两位挚友的文字放在一处对照而读,更可见前辈的不可及。
比如1941年2月14日,郑先生和罗先生便一起指导学生:“杨志玖来谈论文事。自研究生移至龙泉镇,导师不能随时督导,学风渐入暇惰嚣张,今日以语志玖。时莘田在座。斥责甚厉,不愧严师也。研究所设立之始,本欲在学识以外予以人格陶冶。(以故导师与学生同住共食,若家人父子。)自前年至去年暑假,一年中确造成一种肃穆勤敬之学风,导师不严课于学生,而学生莫不孳孳不息。此种合家庭学校书院为一之学风,不可不保持于永久也。”
《蜀道难》虽只是寥寥数万言的小册,然经此番巧手汇注,除了欣赏文章之美而外,实在可以当成多角度多方面的史料来细细察看:教育学家可以从中看到抗战中教育事业的艰难与坚守,经济学家可以找到战时经济形势的诸多微观细节,史学家自然能在其中鉴往事以追来者,普通读者更能赏文辞,忆往事,品风骨,如此说来,当日的蜀道难今日看来其实毫不难行,岂止是不难行,实在是如行山阴道上,好山好水,应接不暇。总而言之,是凡有见者,皆成胜景,持卷快读,不亦快哉。
(舒罕 重庆巴南区鱼洞南区学校)
新闻推荐
万方。《雷雨》是曹禺最著名的作品。但在自己的作品中,曹禺最喜欢的不是《雷雨》,而是《北京人》。这也是万方最喜欢的...
叙永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叙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