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区,开出怕冷的小蘑菇

泸州日报 2019-12-30 09:57 大字

■川江都市报 记者 罗荣

用于鸡枞菌大棚建设运营的东西部协作资金产生了收益,首年的分红就要下来了。这几天,叙永县麻城镇的贫困户们,人人都在摆谈这个事情。

田林村75岁的杨培远拽住镇上下乡来的帮扶责任人张凌云问,幺哥儿,啥时候领钱。张凌云告诉他,就这两天,帮扶责任人会把分红送到每一户贫困户手上。

杨培远背着手,开怀大笑,要得。

总经理的“烦恼”

“大雪”节气过后,天气越来越冷。

衙门坝,乌蒙山四季菌业有限责任公司一间办公室里,总经理左勇正蹙眉打电话。看到来客,他才抬起左手,笑着朝座椅的方向示意。

这个集科研、加工、培训于一体,年产黑皮鸡枞菌1400万袋,年产值1.75亿元的园区,是什么让左勇烦恼?

聊到鸡枞菌的价格时,左勇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照片,是一篮标价“69.8元/100克”的鸡枞菌,算下来每公斤售价高达698元。“永辉超市,有我们的产品”,左勇说着,又从桌案拿出一张表,上面列着长长一串全国经销商的名字,“都是来要货的。连排到十月的种子订单,现在还没发完。”在左勇看来,黑皮鸡枞菌的前景,毫无压力。

左勇烦心的,还是产量上不去。而鸡枞菌一年中只有8个月左右的产季,最佳的生长温度为20℃-25℃,气温太低就会休眠。在升温设备就位前,意味着目前无菌可售。

麻城的年平均温度只有十六七摄氏度,夏天睡觉还得盖厚厚的被子。一朵怕冷的小蘑菇,偏偏长到了海拔千多米的高寒山区。但在左勇眼里,麻城却是个好地方,“升温容易降温难,很多地方,夏天温度一高,‘小器’的鸡枞菌可能就没了”。低温,反而成了麻城最大的优点。在这里的大山,还能找到鸡枞菌在内的各种野山菌,以供公司技术团队进行组织分离,驯化选育。

等待是另一种创造

没能见到黑皮鸡枞菌的身影,不过,试种的白参菌已在收割。

出菇大棚基地15号棚内正在采菇。架子上,形似菊花的白参菌开得闹热。田林村村民饶显芬左手握菇,右手的采菇刀一割而下,动作不紧不慢。割菇是门技术活,手法不好,就得割第二刀,比采摘鸡枞菌要难。出菇的时候,饶显芬一天割满8个小时得一百元,一个月有千多块钱收入。没菇采的时候,她就在家务农。

菌种销售也是条路子。

菌包装箱车间内,一二十个工人正在忙碌,装箱、码箱、标记、搬运。刘守容拿起一个菌包,简单处理后,迅速又小心翼翼地码在塑料箱中。有人来了,她头也没抬,嘴里回答着问话,手里的活儿一点没慢。圆柱体的菌包鼓鼓囊囊,一箱能装十二个。装满的箱子很快被人码在一起,打上数字标记,由叉车运出去。门口,有大货车在等待,它负责将这批看不见的种子送往福建漳州,再换回看得见的效益。

从位于现榜村的家到公司,两三公里路,刘守容走路要半个多小时,坐车只需十分钟不到。上个月,她在厂里干了二十八天,不算加班工资,拿了三千多块。在她看来,这样的工资水平“很理想”。

固定员工、削菇工、采菇工、技术工,在园区,多工种使得大家增收能够不受时间、年龄的限制。左勇打趣说,夏天歇凉的时候,你削菇都能“削个几十块钱走”。

地不能空人不能闲

黑皮鸡枞菌出菇大棚基地与菌业公司比邻而居。

每个大棚的门口,贴了“精准到户出菇棚”的牌子,用照片、姓名、电话、住址的形式,标明这个大棚的种植带头人,以及5名联结贫困户。15号棚的带头人正是麻城村残疾村民李朝义。除了带头种植获取收入,在鸡枞菌产季,李朝义还会到厂区削菇,每月能拿到一千多元的收入。听人说,能赶上她削菇速度的人,寥寥无几。

在基地边上的一个棚内,几名工人正在翻土、除草。麻城村党支部书记柯真用正在这里察看备耕工作,他同时也是飞凤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基地的土地都是飞凤专合社从村民手中流转而来,已经建起了61个大棚。

因为冬天升温的高成本,加上鸡枞菌大棚需要轮作,给黑皮鸡枞菌带来生产上的“空窗期”。

地不能空,人不敢闲,柯真用没少在这上面费脑筋。“考察过天麻,但专家来看了说不适合”,生姜种植也不太具备可操作性。

等到明年三四月时,专合社又将组织大家,在适合的棚里种满鸡枞菌。至于因为轮作剩下的,“再想办法”,柯真用说。

新闻推荐

叙永乡村文化旅游节举行 传统特色和现代元素吸引游客

■尹圣本报记者李家平摄影报道12月19日,“2019叙永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叙永县鱼凫公园广场启幕,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不少游...

叙永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叙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