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联组讨论会议聚焦白酒产业发展、南向通道建设、营商环境优化、历史文化彰显等 为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献“金点子”
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刘林 摄
■本报记者 周雪梅
昨(9)日上午,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来自各界别、各领域、各行业的政协委员们,聚焦事关泸州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泸州发展把脉,共谋民生改善,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来自教科文卫体委委员小组的张宿义委员建议:
高质量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
泸州老窖、郎酒的高质量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泸州造”白酒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泸州酒业发展应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散、小”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向集群化、规模化酿造的生产方式转变;二是原酒生产由以中低档次原酒为主向以纯粮固态酿造为主的高品质原酒转变;三是由以销售散酒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以品牌培育、散酒销售协调发展转变;四是成品酒价格由中低价位为主向以中高价位优质白酒的产品结构转变。
逐步通过淘汰、置换、兼并重组小、散、乱、经营困难的落后产能,带动白酒上下游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世界级白酒高质量产业发展集群。
保护泸州老窖、郎酒的知识产权,提高两大名酒品牌的含金量和品牌高度。鼓励泸州白酒“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与国内乃至国际著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究院所,提升传统白酒产业的科技含量,深入发掘“泸州酒”的品质优势和文化底蕴。依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泸州市白酒行业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
充分发挥泸州老窖、郎酒白酒龙头企业以及酒类相关的包材龙头企业在标准、质量、检测、管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泸州白酒生产全过程的生产监管,让“泸州酒”成为全世界高品质烈性酒的代名词。
来自财经委委员小组的黄修华委员建议:
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四川南向通道建设
在新一轮开放发展中,泸州应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特别是依托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着力加快南向通道建设,推进南向开放,为泸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建议利用全国全省两会平台,动员代表委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一是争取省委省政府将隆黄铁路黄桷至百色段列入四川与广西协同开放规划加快推进,协同贵州并启动隆昌至叙永段、黄桶至纳雍段铁路改造,加快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建设,尽快形成成都经泸州、毕节、贵阳到广西、广东便捷客货运铁路通道。二是争取省政府协调国家发改委、国家铁总、贵州省政府尽快将泸遵高铁、古蔺大村至遵义普货铁路尽快列入国家规划并启动建设。三是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将成贵高速泸古金段、泸遵高铁、古蔺大村至遵义普货铁路纳入西部脱贫攻坚致富路予以倾斜支持。四是呼吁省委省政府支持泸州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四川南向开放的门户城市。
来自民宗外侨委和古蔺县委员小组的杨茂芸委员建议: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立足打造西南片区最优营商环境的定位,充分借鉴外地先进做法,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和本地优势企业发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上门服务等方式改变企业“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的现状。探索建立政务诚信机制,对行政决定、政策承诺等实行清单管理。
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工商注册、企业年审,社保等政务服务“一网通”。最大程度下放和简化工作程序,打造响亮的政务服务品牌。搭建政企银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和信用监管中心,动态公布企业黑名单、政银涉企政策等信息。
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化整合,按税收贡献、信用、发展潜力等予以倾斜。探索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强化土地出让合同管理,盘活土地存量。设立中小微企业园区,采取以租代卖等形式,集中划定区域统筹管理。
加强部门执法检查联动,推行“两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杜绝多头重复检查,切实为企业“松绑”。改进涉企服务工作。制定中介组织管理办法,清理整顿中介收费行为,切断非法利益链条。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健全完善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各项降费优惠。
来自农业委和合江县委员小组的张霞委员建议:
健全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激发内生动力。充分用好农民夜校、坝坝论坛等平台,注重加强对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引导贫困农民抛弃“等靠要”思想,营造自发向上求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挖掘土地价值。建立完善促进土地流转的机制。成立专门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经营项目扶持贷款风险评估和监管制度。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建立“公司+农户”“专合社+农户”和家庭农场引领带动的小农合作生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众多小农户形成区域性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让土地变为股本,农民变为股东。
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争取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比例。用两到三年时间集中补短,争取重点产业村组组通硬化路。
培育特色产业。在全市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每个乡镇落实三到五个特色产业,每个村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一到两个特色产业。建立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扶村机制,帮助村集体发展产业;市属企业从信息共享、共建基地、电子商务服务等领域,与村集体开展项目合作,帮助农副产品配送。出台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帮带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具体办法和优惠政策。
引进培养人才。重点探索农业科技人员以科技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与经营。依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机构,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把具有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方面背景的人才尽量纳入驻村干部队伍;把“爱农村、懂农业、善经营”的“本土专家”吸纳为村后备干部。
来自学习文史委和叙永县委员小组的杜旭林委员建议:
彰显城市优秀历史文化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红色城市。建议将“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作为泸州打响“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市”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保护保留为原则、拆除为例外”的原则,让城市留住记忆和乡愁。制定“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专项规划”,逐年分批次推出重点文化精品项目,持续提升泸州文化品牌热度。
加速项目推进,建设泸州历史文化精神家园。一方面要立足成渝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把集图书馆、高雅艺术、非遗展示、文物博物、科普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艺术综合体作为泸州市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会客厅。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规划如围绕“泸州是座光荣的城”这个红色品牌,打造三线建设泸州博物馆、泸州革命历史陈列馆、泸州民俗博物馆;围绕“中国酒城”的品牌规划建设“泸酒博展馆”等真正能够代表泸州的特色文化场馆。
在加快推进名人(名居)纪念馆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泸州“名人库”、泸州“名人馆”,编撰名人录。配合文化综合体的打造,选址筹建泸州名人馆,对泸州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全面展示。下大力气梳理泸州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找准泸州市历史文化彰显工作中的中心点,以此整合全市的白酒文化、红色文化等,在全国人民心中注入泸州文化的记忆点。
新闻推荐
到2020年,泸州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率将达8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以上,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城镇自来水管网延伸到...
叙永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叙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