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稀老人忆七夕

泸州日报 2017-08-29 12:59 大字

■靳朝忠

七夕,这个瑰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我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我自小就有一种偏见,七夕是女孩们的节日,因为各种史料记载,农历七月初七女孩们向织女乞巧,乞求织女传授针线和纺织技巧。

有关七夕的记载,初见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唐代诗人王建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宋代诗人杨朴也有诗云:“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把七夕邀请织女在天上穿梭织锦的场面描写得那么生动。七夕乞巧活动,连皇家也感兴趣。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都会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乞巧活动的隆重,正是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在社会思想领域的反映。

我已年届古稀,我的童年在蜀南叙永县天池镇农村度过,对于七夕活动尚有印象。记忆中,我虽家居农村,但经济条件还不错。屋门前是一个两百多平方米的场坝;母亲是有名的巧女,不善农活,却有一手精致的女红技术。村里的年轻农妇以及未婚女孩都常来向母亲学习针线技巧。每逢七夕,可热闹了。场坝里安设五六张茶几或方桌,摆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一坝的女人虔诚仰望织女星,默念心事;男人们则远远坐在坝边看热闹。也有少女三三两两来到瓜果架下,倾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无遮拦地倾吐各人的心事。

活动结束,女人们围坐在我母亲身边,看母亲表演飞针走线。我母亲似乎成了织女的化身了。

我姐姐自幼跟随母亲,言传身教,也学得了不错的针线手艺,挑花绣朵,无一不精。后来,姐姐转学到城里读小学,竟成了城市女孩的“织女”明星。城市女孩能背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却大多不会针线女红。七夕乞巧的风俗在我心中渐渐淡了。

近年来,我突然发现,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商家竟把七月七日美名为“中国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凄婉,但故事的美丽动人毕竟在国人心中已扎根千年。再说,现在早已不是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了,对织女的膜拜也渐淡漠。民间那些精湛的针线刺绣工艺,已成为“非遗”了。

就用我去年写的一首绝句为此文作结吧。

银汉金风传喜辰,双星含恨鹊桥津。

年年此夕乞针巧,乞巧而今又几人。

新闻推荐

缓解3000余群众旱季饮水难题 叙永县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成

本报讯(苏忠国王韬记者罗森波)“通水了,通水了!……”近日,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坡脚村村民刘斌林看着通水的饮用水管道高兴不已。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石厢子彝族乡部分群众出现饮水困难。对此,石厢子彝族...

叙永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叙永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