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文化“基因”点亮羌寨致富梦 岩窝村村民在成都参加“山魂”演出。 (受访者供图) 2016年12月28日,涂佳又进山了。作为四川交响乐团派驻茂县松坪沟乡岩窝村
更重要的帮扶措施,还是“文化”。年,四川交响乐团对岩窝村“转山会”升级打造,还组织村民培训、编排原生态羌族多声部民歌表演,于月日在四川省川剧院剧场成功演出。这个原本闭塞的小山村,因文化扶贫而生机勃勃,未来的日子更有盼头。
□本报记者 余如波
及时“输血”,***
“天空湛蓝,万里无云,阳光明媚,整个村子被白雪覆盖。”年月日,涂佳第一次来到岩窝村,她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太美了”。
然而,这样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米以上的平均海拔很快“发威”。一天晚上,由于走访的劳累,涂佳高原反应严重,头痛欲裂、气也喘不上来。岩窝村村干部见状,开上车就往茂县县城飞驰。
比起身体上的不适,更令人揪心的是岩窝村的经济状况。岩窝村共有户人,全村耕地面积仅.5亩,经济来源主要为采集中药材、养殖牦牛。“都是靠天吃饭。”松坪沟乡党委书记黄成俊介绍,由于近年来高山草场退化,加之药材出产减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余元。
及时“输血”迫在眉睫。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四川交响乐团拉开了“文化***”公益演出序幕,为贫困户冬娃子一家筹集了1万元。针对村里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涂佳协调茂县相关部门拟定帮扶方案,落实项目资金4.7万余元。村民王天中购买了4匹马,在山下马场供游客骑行,还利用家里仅有的3分地套种大蒜和土豆,去年已增收近元。“快过年了,给娃娃买两件新衣服,添一点学习用品。明年再出去打点工,日子肯定会更好。”
“引进”为羌寨“造血”
仅仅依靠“输血”只是一时之计。要想脱贫致富,还得发掘当地优势和特色,发挥村民自主能动性。带着“文化”的眼光走在岩窝村,涂佳有了新发现。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是羌族传统的“转山会”,其中不仅有羌族传统仪式,还有羊皮鼓舞等精彩的文艺展演。不过岩窝村以往的“转山会”,往往只有本地羌族民众参与。如何吸引游客捧场?涂佳有了“混搭”的主意:将“转山会”的“传统”与交响乐的“现代”结合起来。
年的“转山会”中,四川交响乐团“植入”了独唱、合唱、铜管乐乃至变脸、吐火,令人倍感新奇。众多游客慕名前来,一下子打响了岩窝村的知名度。黄成俊透露,岩窝村以往每年接待游客七八万人,去年增加到近万人。“相当一部分,就是‘转山会\’起到的拉动效应。”
村民登上大城市舞台
不光要将游客“引进来”,更要把优秀文化“送出去”。凭借音乐工作者的专业眼光,涂佳注意到岩窝村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多声部是一种学院派作曲技法,少有羌族这种自发形成的多声部表演。他们从没接受过专业训练,也不懂和声是什么,非常难能可贵。”“我们要做‘搬运工\’,让羌族多声部登上成都的舞台。”不过涂佳发现,村民们的表演都不在话下,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舞台经验。“在成都排练时,有些人背对观众,还有人从侧台探出头来到处张望。费了很大工夫,在台上一一定位,大家才对舞台逐渐有了感觉。”
去年月日,这支由名岩窝村村民组成的演出队,在四川省川剧院剧场带来了一场名为“山魂”的精彩演出。转山歌、祭山歌、劳动歌、羌笛、口弦……座无虚席的演出现场,个“羌味”浓郁的节目让观众如痴如醉,演出收入则悉数进入岩窝村扶贫账户。
文化“造血”,让村民们对未来有了更大期待。年,岩窝村将有针对性地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按照统一标准打造旅游接待“示范户”,促进村民居家就业。“今后,我们的表演就派得上用场,就能为我们‘挣票子\’了。”演出队“领队”、岁的王世明兴奋地说。
延伸阅读
省文化厅扶贫工作概况(部分)
省文化厅机关党委:帮助茂县永和乡腊普村成立 “腊普古羌文化旅游公司”,投入余万元打造“红裹腿”“水龙节”“释比节”,带领村民歌舞队到成都参加“非遗节”,打造村集体产业“文化旅游康养”项目。
四川博物院:帮扶茂县黑虎乡蔼紫关村传承羌绣,将传统羌绣与现代潮流结合,开发 “十二生肖羌绣通勤包”。通过艺术品拍卖,将收入投入到帮扶工作。
四川省图书馆:开展智力扶贫,实施“川图·微图书馆”计划,为茂县三龙乡小学、永和乡小学建立“微图书馆”,配送学科辅导、工具书、科普读物、文学作品、人物传记等图书余册。
四川省文化馆:推动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美丽新村”项目。开展“我情·我意”书法楹联进村文化景观打造工程,包括摄影作品展,书画家为群众书写楹联、写生创作辅导等。举行《巴蜀文艺讲堂》走进叙永等活动。
新闻推荐
工矿废弃地上“长”出致富花叙永县落卜镇工矿废弃综合治理复垦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苗木花卉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12月17日摄)。
叙永县是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试点地区。近年来,叙永县通过采取种植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植物等生物化学措施以及土壤重构工程技术方法,对全县的工矿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增加了耕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