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硐坪村的蜕变

四川日报 2014-06-09 13:08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成栋

一排排整齐的石坝堆垒在山腰,一株株核桃树和棉竹矗立在山间,山下是一片整齐的洋楼。这是进入叙永落卜镇硐坪村后映入眼帘的景色。“这里以前都是石头。”村主任傅延山说。

是什么,让这个村子发生了巨变?

硐坪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十多年前,村里的田土层只有几公分厚,一亩苞谷最多能收获400多斤苞米。石漠化覆盖率高达60%,森林覆盖率只有15%,每逢下雨,山洪卷着泥土和小石块流向远方。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800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如今,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50%,梯田成片,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高于叙永县平均值。

治理三招

把土留在山上

2003年前后,叙永县启动石漠化治理试点,硐坪村被列入首批试点。从当年9月开始,村里组织青壮年劳动力打坝淤沟、砌坎保土、培土种树。县林业局局长成禄福告诉记者,当时,按照每亩20万元的经费投入治理石漠化,以五年为周期,“治理完了还给老百姓”。

成禄福说,治理石漠化,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地表无土的困境,因此,要依照地形打坝淤沟、砌坎保土。

打坝淤沟,就是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修建拦截坝,把土壤留在一定区域。“对山洪起到拦截作用,在坝子周围形成一个相对平坦的地区。”“你现在看到的都是我们第一批修的,都快10年了。”5月29日,站在宽约80公分的拦截坝上,傅延山介绍。

砌坎保土,就是依照山势,修建一道道一定高度的围墙,将土壤留在原地。在硐坪村外,一道道沿山而建的蜿蜒水泥、石头墙随处可见。“没有土的地方,咱们就想办法取土培上去。”傅延山说,把土请上山只是第一步,把土留在山上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最后一步,就是种树保持水土。

增收两招

种经济林木,搞林下种养

“治理的最终效果还是要惠及老百姓。”成禄福说,特意选择了根系发达、经济效益高的棉竹与核桃作为主要树种。据测算,一亩棉竹年产竹子两吨左右,价值1100多元,一亩核桃林年产值800——1300元。“这个田还是要还给老百姓的,咱们不能让他们守着山林饿肚子。”

傅延山则回忆,一开始村民们都持围观的态度,“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这石包山还能长出啥子?”

治理的第二年,石垒完工,第一批种植的棉竹和核桃开始发芽。借助石垒和培土,原本光秃秃的石头上重新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土壤。村民们的态度开始转化,“石包山真能治好哩。”

趁着村民们参与的热乎劲,当地农林畜牧部门联手,推广林下种养。在竹林下面养鸡,在核桃林下面推广玉米——油菜——白菜套种轮种。

村民李永先给记者算过一笔账,一亩核桃挂果后一年能受益1000元左右,种一季玉米大概能收获700斤,按照市场价可以卖800元,一季油菜能卖500元,套种的白菜能收获400多斤,农闲时一亩地还能养上30多只鸡,能卖到1000元左右。算起来,一亩地一年能收获3500元以上,“现在我们比周边的老百姓收入高多了。”

新闻推荐

杜晓刚同志先进事迹表彰会举行

柯尊平出席表彰会并讲话本报讯(记者安微江芸涵)8月12日,省委表彰杜晓刚同志先进事迹大会在成都举行。省委副书记柯尊平出席表彰会并讲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出席会议,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锐平主...

叙永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叙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硐坪村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