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功苕粉的工匠精神:12道繁琐的工序 制成一根细细的粉丝 打古苕粉 迎来今冬收官之作
站着拍粉
搅动芡糊
王宽杰勾芡
1月7日,腊月初五,天刚微微亮,村民王宽杰就带领七八位邻居在自家院坝里忙开了。这是纳溪区打古镇今冬最后一茬手功苕粉制作,也是兴莲村王宽杰今冬制粉的“收官之作”。◎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亚琴 周菁 摄影报道
正值小寒时节,兴莲村比城里低了两三度。前一晚下了雨,地面湿滑,这时雨停,阴冷,正适合制作打古手功苕粉。
论做苕粉的手艺,王宽杰是村里的佼佼者。除了自己家里制粉,村里其他人家收了红苕要制作苕粉的时候,也都会提前与王宽杰夫妇预约。
收官之作当然显得更隆重一些。王宽杰一家人早已和邻居们在院子里忙开了。除了担当主力的王宽杰,帮忙的邻居全是“女将”,大多五六十岁。揉粉、拍粉、捞粉、洗粉、晾粉,环环相扣的工艺,需要邻里间通力协作。
12道工序诞生出口感上乘的粉条
一口大缸,往长条凳上一放,舀一瓢山泉水,倒一盆红薯淀粉,用手在缸里轻轻和匀,淀粉和泉水很快混为一体。这是制粉工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勾芡。芡的好坏直接影响出粉以及粉丝的口感,芡太老,粉条会成坨;火候不够,又无法成形。这也是王宽杰手艺的秘诀。
不管有多少人参与制粉,勾芡一定需要王宽杰亲自操作。把大缸放进直径1米的金盆锅里,在满锅热水的作用下,缸里的芡汁逐渐变得温热起来,王宽杰用手搅拌,搅搅停停。直到芡汁逐渐变得粘稠,颜色也从白色变成米黄。勾芡全凭经验和手感,王宽杰说,他教过媳妇金银富如何勾芡,但是她“学不来”。
变成米黄色的芡还不算合格,还得搅打,用一根粗竹竿,趁着芡的热乎劲,往一个方向用力搅拌。搅打虽然技术含量不高,却是个费体力的活儿,仍需要熟手完成。经过搅拌的芡糊呈半透明固体状,舀一瓢,溢出的芡糊稳稳地挂在瓢上,一缸好芡就成了。
除了勾芡,拍粉也是决定粉条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与勾芡比起来,拍粉除了考验技术,还考验体力。站在粉瓢前,一天上万次连续不断的拍打,拳头的力度、速度决定着出粉的“颜值”,粗细、顺滑、均匀,全在这一拍一打之间。
从清晨6点过开始到午饭前,八九个人通力合作,大概能制出三四百斤。不过,这个量并不算多,王宽杰说,多的时候一天要出一千多斤。
一根细细的粉丝,却要经过繁琐的12道工序,这便是手功苕粉的魅力,也是工匠精神所在。
中午12点,主人家备了两桌好菜,招待帮忙的邻居。桌上少不了的是一碗鸡汤粉。刚刚从洗缸中捞起的一撮苕粉,抓进沸腾的泛着鸡油黄的土鸡汤中,片刻后端上桌已是清澈透亮。嗦一碗细细的粉条,细嫩绵软,丝丝爽滑,有嚼劲,吃得人大呼过瘾。
每年两三个月制粉对气候条件要求高
王宽杰年轻时学会了做粉条这门手艺,如今,已是十里八乡知名的制粉老师傅。
“村里最早做粉条的是廖家,如今村里的几个老师傅都是跟廖家学的”,王宽杰说,自己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到廖家拜师学艺,学会了这门手艺。刚开始学的时候,拍粉一站就是一天,连续不停地拍打,累得不行,只能做一天歇一天,不然吃不消。后来熟练了,天天做粉条,王宽杰也不喊累。
其实早期做粉条辛苦,也挣不了几个钱。王宽杰说,最早的时候,打古苕粉还没啥名气,做出来的粉条卖3毛钱一斤。十五六年前,打古苕粉渐渐有了名气,开始走俏、热销,价格也随着涨了上去。
如今,王宽杰家制作的粉条卖到15元一斤,比泸州本地市场上的手工苕粉价格高两三元,仍然被老顾客抢购一空。
王宽杰说,自从打古苕粉有了名气,自己制作的粉条就不愁销路,每年自家的手功苕粉都供不应求,粉条还没制作出来,便已订购一空。
考虑到苕粉热销,王宽杰一家四口人的田地全部种上了红苕,每年能收获万余斤。按照每100斤红苕出十一二斤粉丝,每年出粉都在千斤以上。
既然供不应求,为何不采购红苕扩大生产?王宽杰有自己的打算,如今他是村里唯一“力扎”的制粉师傅,请他出工制粉的人家排成长队。每年立冬后,请王宽杰出工的邀约电话不断,到春节前几乎没有一天空闲。
王宽杰和媳妇出工一天能挣四五百元,今冬短短两个多月,夫妻俩已经收入上万元。王宽杰说,出工不比自家制粉赚的少。
帮人制粉收入可观,遗憾的是,出工只有短短两三个月。制粉对气候条件要求高,只有立冬后到来年立春前适合,天热了不行,太阳太大也不行。为了能出更多粉,王宽杰曾尝试过在其他季节用冰冻等方式解决出粉粘连等问题,但没有成功。
招商办厂让手功苕粉走得更远
村里的制粉师傅大多年事已高,三位老师傅已经年逾七旬,今年60岁的王宽杰,还算是村里最“力扎”的老师傅。而年轻人因“挣不了几个钱”不太愿意接班,这让兴莲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海成有些头疼,他说,打古手功苕粉在泸州打响了名气,不能让它后继无人。
手功苕粉是兴莲村的支柱产业,到了冬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苕粉外销。2013年4月,随着打古镇“普照山”手功苕粉跻身《泸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手功苕粉一举打响知名度,村里苕粉开始不愁销路,往往还没出粉就被抢购一空。但受限于一家一户家庭作坊式的制作,产量却十分有限。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对打古手功苕粉的发展,村里有了新的打算。李海成说,村里打算盘活一些闲置的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办厂,扩大规模,让手功苕粉产量更大、销路更广、走得更远。到时候,让村里的老师傅们带一批徒弟,让手功苕粉的技艺传承下去,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肖婷1月13日,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官宣:酒博会拟于3月在泸州举行。作为酒类行业的...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