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退休老人精神生活质量是关键
70岁的年龄,50岁的精神面貌,付国蓉搬到维多利亚小区10年来,为了让小区退休老人有一个健康活动项目,主动组建健身队;为了支持社区开展文娱活动,又积极组织成立腰鼓队。付国蓉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性格,让她的老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川江都市报》2021年3月4日03版)
根据调查,我国老人在离退休前后的节点上,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才能逐渐适应并安稳下来。
首先是在退休前期。一部分老人总是怀疑自己,怎么那么快就开始步入老年人行列了,由此产生一种莫名的“恐老”感;第二阶段是在退休期。老年人一般喜欢恋旧,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同事和熟悉的工作环境,一时间无所适从,产生出留恋、恍惚或是情绪上的波动;第三阶段是在退休中期。不少老年人觉得生活节奏改变了,接触面变得越来越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单调;最后是适应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逐渐找到了丰富和扩大业余生活的方式,并对某种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退休生活开始充实起来,情绪和心理上的不稳定逐渐消退。
从这几个阶段,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换而言之,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急需“补钙”的。笔者查了一下,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就直接将精神赡养纳入其中。当然,以法律的强制力去保障精神赡养,显得过于生硬,毕竟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子女对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关爱,除了多抽出时间陪伴外,还应该主动引导老人去培养某个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就拿泸州这座城市来说,即便同处一地,子女们平时也都在工作,来去并不方便;如果是在异地工作的,长时间陪着老人就更不可能了。因此,一方面应该不断补充完善各类退休老人的福利设施、活动空间等,让他们有地方可去,能找到互相沟通与交流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培养各类文体骨干成员,让这一批人组建各类活动小组,去丰富退休老人的精神生活。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随着老年人消费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从养老产业这一方面看,也需要转型升级,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物质养老的层次,而是要向可以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娱活动等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新一代“老龄群体”的健康水平更好、退休收入更高、心理期待更多,还需要探索交通适老化、商业适老化、信息交流适老化等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让更多老年人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还要老有所为。如此,才能使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后来人拥有一个可期的未来。
新闻推荐
◎川江都市报记者刘燕近日,有网友在泸州新闻网、川江号新闻客户端“泸州市网络问政平台”咨询,她是遂宁人,在泸州上学,身份证...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