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华:爱心助学,点亮寒门学子求学梦?(上)

泸州日报 2021-03-09 10:05 大字

(上接第一版)

但是无论条件有多艰苦,张崇华都牢记并严守着父亲“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动”的教诲,工作中从未出现差错。

蜗居陋室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养了一些金针花,还有蔷薇和昙花。”2月4日,立春刚过,酒城的天气还带着寒意,张崇华拿着一个老旧的搪瓷杯,站在阳台上给花浇水。她的身后,跨过一道门,就是家中的次卧,一床、一书架、一衣柜和靠窗摆放的脚踏缝纫机,透出一种年代感。

这是纳溪区泸天化西村一套60平方米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崇华和丈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搬到这里居住。

屋子有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格局紧凑,陈设简陋。客厅里,两张老旧的沙发铺着深蓝色绒布靠墙放着,一把竹椅放在屋子中央的茶几前,一组组合矮柜靠着另外两面墙摆放。客厅窗台上有一个同样具有年代感的花瓶,里面插着两朵红色的玫瑰,窗边墙上,挂着一个小花篮,里面插着一束花。它们都是张崇华去世的丈夫留下的。住了三十年的房子,处处都留着生活的印记。

“娃儿读书是件大事。”读书改变了张崇华的命运,工作以后的她也开始资助亲戚家的孩子上学。1968年左右,张崇华的亲戚家有个女孩到了上学年龄,但因为家境贫困,迟迟没有上学,她就将孩子接到身边上小学。

在之后的多年里,张崇华不时给有困难的亲戚家孩子缴纳学费,买学习用具。至于究竟资助了多少钱,张崇华自己也记不清了。

“我们结婚四十多年,在资助孩子们上学这件事上,他一直都很支持。”张崇华说,家人特别是丈夫的支持,让她在捐资助学这条路上走得很顺畅。2015年,在和丈夫、女儿女婿商量之后,张崇华开始资助考上大学但家庭贫困的学子。

“我们不要求任何回报,只要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以后有能力了好好为国家作贡献。”张崇华说,这是自己和丈夫助学的初衷。

张崇华每个月的退休金有4000多元,但她对自己却特别“抠”。

在吃穿用上,张崇华从不讲究,一件红棉衣穿了好几年,一床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兴的大红花绿铺盖一直用到了现在。为了省钱,她一个人几乎没下过馆子。

不过,张崇华并不觉得苦,每天都乐呵呵的,因为在她看来,这些比起小时候吃过的苦都不算什么。她说:“够吃够穿我就心满意足了,少用一点,就可以多资助孩子们一点。”

丈夫离世

初心不改坚定资助

张崇华的邻居是纳溪中学的一名老师。在邻居的引荐下,从2015年开始,张崇华陆续认下了几个“孙儿”“孙女”,并资助他们上大学。为了避免孩子们尴尬,张崇华还给孩子们取了小幺幺、小乖乖、小幺弟、小幺妹和小帅弟等小名。

小幺幺是张崇华认下的第一个“孙儿”。那是在2015年,小幺幺从纳溪中学毕业,考上了四川大学,但因为家庭贫困,学费和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我家在和丰岩区,妈妈有心脏病,父亲打零工,那时家里特别困难。”在班主任的引荐下,小幺幺第一次踏进了张崇华家的门。“当时很拘束,只记得奶奶叫我以后要好好回报社会。没有想到,后来奶奶家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

按照张崇华和丈夫的计划,从2015年开始,连续四年每年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直到他们大学毕业。然而,在资助了小幺幺和小乖乖后,2017年5月,张崇华的丈夫突发疾病去世。不过即便这样,张崇华也没有想过放弃捐资助学的事情。2018年,张崇华又资助了小幺妹和小帅弟。“我们全家都商量的事情,就要做下去,即便是我丈夫不在了,我也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好,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张崇华说。

2018年,是张崇华资助金额付出的最多一年: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共计三万多元,她三分之二的退休工资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

新闻推荐

分水岭司法所 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本报讯(李谦)近日,江阳区司法局分水岭司法所联合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社会治理办等多部门,集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