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心有所依 儿

川江都市报 2021-01-20 00:44 大字

在泸州中颐金色颐养园,老人的精神生活很丰富

泸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温馨服务

女不在身边也有人照料饮食起居;养老机构设施日益完备,生活越来越便利;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互联网+”定制养老服务……泸州市聚焦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提升服务管理为重点,以老年人满意为目标,着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心有所依。

◎ 记者 刘墨

1

完善服务体系 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

喂饭、清洗、康复训练……85岁的郑明富入住泸州市社会福利院两年了,全方位的照顾让他感到舒心。市社会福利院作为公益性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负责泸州市三区特困老人的托底供养,并统筹做好高龄和失能老人养老服务。

每天有医生查房,护理人员达到1:4……民营医养结合机构普贤康养中心,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针对失能和半失能、失智等老人给予专业照顾。“每天有根据个人情况配制的营养餐,搭配有水果等零食,有护理人员陪伴聊天,身体、心情都好多了。”83岁的武天全已在该中心住了近7个月。

泸州市是全省唯一的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也是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紧紧抓住各项改革试点机遇,全面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泸州市围绕“一核两轴三翼多极”的川渝区域健康养老中心目标,编制出台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泸州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系列政策、规划,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预防保健,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93%。在全省率先出台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从服务评估、设备设置、内部管理等10个方面明确具体标准和规范。创新推出“物业+养老”、社区嵌入式养老、农村互助养老、“扶贫+养老”、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养老等新模式新业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2

打通为老人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里有场地可以让附近小区的老人聚在一起参加活动,平时也可以写字、打牌,还有器材可供锻炼身体。”退休不久的田晓初现在每天都要到康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报到”。在这里,老人们白天可以接受日间照料中心的照顾,晚上回家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

近年来,泸州市落实养老服务建设用地近1000亩,指导区县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无障碍改造老旧小区道路、安防、建筑物等设施1100余处。同时,利用腾退土地指标建立农村各类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建设乡镇(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1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20个、“物业+养老”服务站15个、社区老年人睦邻点20个。建成养老机构204个,城乡日间照料中心40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303个,开发养老床位3.5万张,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结合区县资源配置、自然条件,打造中医理疗、休闲养生、文旅康养的医养结合发展格局,春江酒城嘉苑等项目加快建设,打造川渝结合部健康养老基地。小蚂蚁、中颐金色、春江酒城嘉苑等优质养老服务机构(组织)在川南已率先形成多平台、全链条的产业化发展态势。91家药品制剂、医疗机械企业入驻医药产业园区,大型商超、大中型连锁药店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销售老年食品、药品、康复辅具。一键呼叫器、智能床椅等适老化智能产品在养老设施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3

“养老难”变“善养老”

“最近感觉身体怎么样?”1月8日,家住油建四公司的高龄老人王银章,在家中享受养老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上门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近年来,泸州不断增加老年福利,全市14万名老人领取高龄津贴;60岁以上老年人可持证减免游览全市旅游景点,70周岁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市级公交车。建立基层老年人协会1624个,建立老年教育学校133个,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常年为10万余名困难老人提供“五助”服务。实施“百千万养老人才工程”,培训各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育社工机构、吸纳志愿者参与为老服务。支持24个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护理服务,鼓励32个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机构20家,引导139个养老机构按就近就便原则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建立泸州市信息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12349”为老服务热线,建立“终端+平台+实体商家”服务模式。

新闻推荐

“腊肉大师”赚得欢

□陈扬特约通讯员周超文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有一个声名远扬的“腊肉大师”,叫明建平。从每年农历的十月至次...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