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垣上的街巷(二) 川江古场镇系列之城北

川江都市报 2019-10-14 11:21 大字

◎ 陈鑫明

泸州的地理位置和水运交通有文字记载以来,特别是“蜀麻吴盐自古通”给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宋熙宁十年(1077年),宋神宗下令批准泸州设草市,于是长江、沱江、永宁河沿岸因水运而设草市(集镇),川黔、川滇茶马古道上的驿站、店铺、幺店子应运而生,进出泸州城的东大路上,5里一站、30里一铺、60里一驿馆。水上口岸、码头、渡口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交换的市场,茶马、盐马交易的草市,成为其重要场所。

泸州城内城外,到处都是“人语侏离逢侗僚,棹歌霭乃下吴舟”的繁荣景象。南宋史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从北宋到南宋,今云、贵边,川黔边一带的各民族商队,每年在泸州城下的茶马贸易中有数千人之多浮筏而下,于泸州大小河街市换回盐、布、粮食而归,其市数日不散。尤以泸酒、泸茶、川盐为大宗生意……

像这样形成的商贸渠道,千百年传统经济流向带来的水陆转口贸易,给泸州城市的商业、水运、陆运,都带来了极大的繁荣。各地商人纷纷前往泸州开店设号,经营布匹、绸缎、百货、土酒、粮食、五金和云贵山货土产,“江西帮”、“陕西帮”、“贵州帮”、“黄州帮”等全国大商团,在泸州的贸易额年达上百万两,泸州逐渐成为巴蜀“成渝泸万”四大商贸都会之一的“川南第一州”。

从馆驿嘴到东门口一带,近一里长的城墙下、河滩处,都是粮、糖、烟叶、茶、土产的市场,每天都有从沱江驶来的粮船、糖船、烟叶船和盐船在这儿驳转卸载,长江上游下来的云贵土特产、山货、茶叶、土漆、桐油、竹木已在沿江滩上起载,城中商会已迁到水神庙内,为了方便进出口货物,为商家储运、中转出口物资,商会与地方官员商议,依会津城垣、仁和城垣下搭建棚铺,堆砌货物,请人看守;力求中转水运、或陆运方便,众商户以城墙作背靠,临江而建街,因街向大河(长江),命名为“大河街”。

这条从东门口到会津门的街道长约500米,而商铺、货栈一家挨一家,批货零售生意一齐做,大河街市成为泸州城北最早的商业大街。为了方便下河运物资,又修了头道巷子、二道巷子、三道巷子直通河下码头。

民国二年,泸州人办起轮船业;民国二十五年,民生公司又开辟沱江航线,从泸州到邓井关,沱江轮船开通,给沿江集镇商业贸易带来更多机遇,每天的轮船、木船,泊满了二郎滩、枇杷沟、铁脚板一带。上游和丰、胡市、通滩、海潮、怀德、赵化、邓井关下来的货船载的盐、糖、烟、粮油,在小河岸中转。上下船只络绎不绝,码头上灯火万家,贩夫走卒熙熙而来、攘攘而往,实为城下又一市街。于是,商家又以“小河帮”为主议定,小河(沱江)之货,小河之业户聚于泸州城下的临沱江岸建一商业大街与大河街并峙,因街面临小河,命名为“小河街”。

小河街长近300多米,以小河帮商户货栈为业,久而久之,成为了经销沱江流域所产之物。小河街河下滩头成为了最大的竹木市场,仅楠竹运贡井、邓关达10万余根,杉条20万根,篾绳不计数,自流井数百口井的支架,全是由泸州运往。(未完)

新闻推荐

多彩活动 歌唱祖国

■本报记者蔺艳霜摄影报道近日,兴业银行泸州分行辖内各社区支行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