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脚下的致富带头人 记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村主任袁尚春
■谢红 王善勇 本报记者 朱虹
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曾经村集体资产匮乏,集体收入单一,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近两年,在村主任袁尚春的带领下,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普潮村把兴办实体企业作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成效明显。
支部强引领
做好“土”文章
普潮村是种红薯的大村,也有粉条手工作坊,品质好、销路好,但是产量低。如何解决村内粉条加工作坊“遍地开花”,专合社“各自为营”,组织力不强的问题,是摆在袁尚春与新一任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
袁尚春提出由村党支部牵头,创办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食品有限公司,规模化生产红薯制品。2018年1月,公司正式成立,收购本村及周边农户、专合社种植的红薯,利用现代生产工艺加工粉条,并注册“江之阳”“普潮村苕粉”品牌,提高了粉条的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同时,在况场街道党工委和普潮村“两委”的推动下,普潮村还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建了3家专业合作社,根据村民土地的面积,组织村民折价入股专业合作社,统一产业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有效提高了群众组织化程度。
千里走单骑
谋划大产业
为了提升苕粉质量,袁尚春自己掏钱,赶赴千里访薯求技,请来西南大学的专家,指导村民科学选种、高效栽培;还多次去彭水县的西南红薯科研院,跟踪优质红薯的生长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村上成功种植出“渝薯17号”“紫薯17号”“徐薯17号”“彭水1号”,产出红薯276万公斤。生产的50吨苕粉,品质上乘,销路甚好,实现销售收入80余万元。
技术有了,产品产量也提升了,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化厂房,才能实现高效集约生产。袁尚春带领村干部加班加点编制项目计划书,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460余万元。2017年7月,厂房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预计年底完工,明年3月全面投用。“方便粉条生产线投用后,将年产1260吨红薯制品,实现销售收入1700余万元。”袁尚春说。
村上发展搞起来了,外出能人也回村发展起了产业,无花果、大红枣、桃李、砂糖柑、腾飞渔业……全村产业发展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扶贫先扶志
走心又暖心
普潮村有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大部分在帮扶下自力更生走上脱贫路。但有的苦于无技术、无门路,对生活丧失信心,日子得过且过,黄某某便是典型之一。
治穷须治根,扶贫先扶志。袁尚春想方设法改变黄某某的思想和现状。她带领黄某某等10名建卡贫困户和种植大户到彭水县学习红薯种植技术,让贫困户成为苕粉厂的技术人员。
对思想积极的贫困户,袁尚春不仅“扶上马”,还“送一程”。73岁的朱老伯,与患智力障碍的继子一起生活,一家老小全靠他。今年,他家种植了1.5亩早熟苞谷,产量上千斤,却只能每天背几十斤上街零售。袁尚春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布销售信息,仅三天时间,1200斤苞谷全部卖出,为朱老伯增加收入3000多元。
袁尚春还把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都记在了小本子上,针对每一户具体情况编制脱贫计划,因户施策。
2017年,普潮村被评为“泸州市就业扶贫示范村”。2018年,袁尚春被江阳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新闻推荐
泸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徐斌作交流发言10月11日,在泸州召开的全省法院5年一次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上,泸州市中院副...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