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系列报道之三 “临水之城”变为“亲水之城”
■本报记者 简放鹏
近一个月,红嘴鸥在酒城火了,成为明星。这些远方的“客人”,把泸州东门口一带当成了迁徙通道,让万人争睹“水鸽子”的风采。
这些白色精灵的光临,得益于泸州市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
改变“高高的堡坎看江水”状况
过去,滨江路游乐设施、坝坝鱼和茶摊等经营户扎堆,小摊贩占道经营,空旷的河滩地带变成一个杂乱的游乐场,大量垃圾对江河的美丽形成威胁,造成行洪隐患,削弱了城区防洪能力。
过去,市民感叹滨江路只能隔着高高的堡坎看江水,无法做到从哪儿走下去都能摸到水。
所以,许多市民希望,在“两江四岸”建设规划中,应突出表现滨江城市的“亲水性”,让“水、山、城、人”相互交融,让滨江岸线成为市民生态休闲的重要公共场所,把两江从一个单纯的交通物流通道,转化为经济活力与城市魅力汇聚的双赢“河流”。
对于滨江路的鸟语花香,市观鸟协会会长李昭成曾表示:“滨江路的花木树草,没了鸟儿相伴,就如同塑料一般。有了鸟儿,滨江路才有灵气。”
为此,李昭成建议,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生态、水源、湿地等环境,重拾泸州滨江路的美丽名片。
泸州优美的“会客厅”
城市滨江路的尴尬,折射出泸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如何将这座“临水之城”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亲水之城”? 如何将江水变得更清,在更高层次上开展江河治理?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高防洪能力,2012年,泸州市开展了“两江四岸整治”活动,投入资金7000万元,对主城区长江段、沱江段内不符合规定的45处游乐设施、11艘餐饮趸船、217家鱼馆、12家摊点及20个船形网箱养殖设施予以拆除,净化水域环境。
无水无灵气,泸州市充分利用长、沱两江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增添水景观工程,建设特色江城,体现泸州水和城相融的城市建设理念。
特别是泸州市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后,已投入1.5亿元对主城区滨江路进行升级改造,在滨江路融入泸州特色的滨江景观和滨岸生态系统,利用长江、沱江沿岸的滩涂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建设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群落,营造出“江滩连水水连天”的独特景观,成为泸州优美的“会客厅”和市民的亲水平台。
近年来,泸州市围绕打造“山清水秀、人水和谐、景态自然、醉美泸州”品牌,以及“亲水休闲、绿化健身”的城乡水生态景观的要求,逐渐形成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总体格局。
把众多的亲水空间让给了老百姓
漫步“两江四岸改造”后的泸州滨江路,总有一种“在森林中观赏长江风光”的妙趣,总有一种“一出门就是公园”的惊喜。
春天,堤下临江侧平台上的排排杨柳吐绿,红色透水混凝土自行车道与此前修建的滨江路堤下平台自行车道贯通。堤下河滩外保留着鹅卵石等原生态景观,市民可从堤下平台延伸下去的石梯走到河滩地,滨江路设计的亲水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今,这个被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 “200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殊荣,并且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风水宝地,散发出怡情之韵,让20多公里长的滨江路沿线都变成了景区。到了夜晚,江中画舫亮灯唱晚,与斑斓多彩的夜景交相辉映,使“城上人家水上城”的酒城更加美丽。
全国网络名人到滨江路参观,还没下车就直夸“滨江路好有情调”。独立财经观察家、时评家侯宁情不自禁地说道:“第一次到泸州,感觉泸州酒很香,滨江路很美。”
在参观滨江路后,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陈明忠说,泸州“两江四岸”整体规划建设暨整治工程,将城市文化、水文化、酒文化融为一体,把众多的亲水空间让给了老百姓,提高了泸州城市的品质。
新闻推荐
沱江三桥下穿隧道的贯通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刘学懿摄百子图广场已成为泸州市民各种休闲的好去处。刘学懿摄华灯初上的泸州城西已成为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刘学懿摄上世纪50年代,四川...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