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便是路,抬脚便是车;乡村风景能卖钱,赚得盆满钵满;5年来 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翻三倍—— 董允坝村民晒幸福
村民变身产业工人,在园区蔬菜大棚内育苗。 蔡有 摄
■蔡有 本报记者 张婷
深秋时节,走进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一片片碧绿的蔬菜,渲染着秋的主色调;农家小院里,不时迎来远方的客人,映衬着庄稼人丰收的喜悦。连片的田地一望无垠,几十名产业工人在田间修渠、铺路,整修农业设施,栽种花菜、白菜等秋冬季节蔬菜。
“公路修到家门前,高速公路开出口”
10月10日,是分水岭镇赶集的日子。一大早,村民曾吉才背着一背篼秋黄瓜坐上了326路农村公交车。
董允坝村,已经和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深度融合。“公路修到家门前,高速公路开出口。”说起董允坝村的变化,董允坝村村主任黄帮群告诉记者,园区建起来后,董允坝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
几年前的董允坝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只有一条弥(陀)分(水岭)路经过,村民出行非常不便。2014年园区建设启动后,增设了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董允坝互通出口,下高速公路便可直达园区门口。通过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6.5米宽的产业道路纵横交错,实现了组组通“白+黑”。在园区南区,2米宽的入户道路实现了户户通,村民出行很方便。
“不出一分钱,‘白加黑\’公路就修到了家门口。”该村蔬菜种植大户宋小兰告诉记者,以前到场镇上卖菜全靠肩挑,现在公路通了,自己买了辆皮卡车,一天跑几趟都没问题。
现在,随着园区内环山公路、坝心路和纵一路、纵二路、纵三路的建成通车,园区“白+黑”道路已达40公里,途经董允坝村的公交线路有2条,村民过上了“出门便是路,抬脚便是车”的便捷生活。
“地里果真生了金,乡村风景能卖钱”
“今年毛收入估计有百多万元。”10月12日,泸州喜农耕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家琴保守估计了年收入。
刘家琴算是在园区最先捧上金饭碗的几个村民之一。2015年,园区专门打造了一片产业孵化园,实行“一免两补”的优惠政策对外承包。“一免”,即园区对第一年承包费实行全免;“两补”,即土地承包后,园区对第二年、第三年的承包费补贴一半。刘家琴嗅到了致富的商机,在产业孵化园承包了园区流转过来的200亩土地,主要种植蔬菜、糯玉米和优质稻。“园区专门有人负责管理,并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我们很省心。”由于管理科学,技术保障到位,200亩土地第一年就收入了近50万元。“除去人工工资等支出,净收入也有10余万元。”刘家琴告诉记者。
“地里果真生了金。”2016年,刘家琴带头成立了泸州喜农耕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达到50人。今年,刘家琴的基地面积扩到了500亩,种上了400亩糯玉米和100亩优质稻。“今年的糯玉米和优质稻都长得好,销路也不错。”刘家琴说。
与刘家琴不同的是,11组村民蔡清荣瞄准的不是土地承包,而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家乐”。
“土地流转出去了,来旅游的人肯定很多,开农家乐肯定有生意。”蔡清荣决定放手一搏。2015年下半年,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支持下,他投入30余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个大型农家乐“聚贤山庄”。
“第一届蔬菜品赏会,生意好得不得了。”蔡清荣说,为此他还多请了几个小工帮忙,多的时候一天收入就上万元。今年4月,董允坝迎来了全省第二届“江之阳”蔬菜品赏会,蔡清荣的农家乐再次赚得盆满钵满。目前,全村有大型农家乐3家、小型农家乐20余家。
“要租车不?双人座的20元,四人座的40元。”看见有游客过来,村民陈云昭热情地迎上去。陈云昭说,蔬菜品赏会后,他和老伴用积蓄做起了租车生意,现在已经有10多辆自行车,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元。“没想到乡村风景真的能卖钱。”陈云昭说。
“变成产业工人,日子更巴适了”
“每天工资100元,忙完地头还可以照顾屋头。”临近中午,村民王定福忙完农活回到家里吃饭,下午还要去园区种菜。
这些年,董允坝村与其他村一样,随着年轻人涌入城市务工,家里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不同的是,这里的田地不仅没有荒芜,反而通过土地流转增值了,大家都到家门口的园区打工挣钱。
“由于面积大,长期需要请人帮忙管理。”刘家琴说,基地里长期雇工,农忙时节每天都要雇三四十人,多是50岁至70岁的老人,日工资70元至100元不等。
“变成产业工人,日子更巴适了。”村民陈关秀告诉记者,她平常一有空就到基地里打工,每个月都能干20多天,仅此一项,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还能照顾家庭。土地流转后,陈关秀和不少当地农民都变成了产业工人。
“在园区当保安,一个月能挣1700元。”5组村民肖祖才的女儿在成都上班,自家田地流转出去后,他成了一名园区保安;妻子也在泸州酒业园区找到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月收入2600元左右,加上女儿上班的工资,一家人月收入上万元。“这要是回到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董允坝村,农民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还有园区打工收入、乡村旅游收入。2011年,该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7800元;到2016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1万元,相当于2011年的近3倍。
新闻推荐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打开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新局面 川南临港片区:协同开放的大舞台
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百万标箱大港建成使用。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与川南临港片区签约。“泸州造”手机。本报记者牟科摄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本报记者牟科摄泸州进口直销中心。本报记者刘林...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