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明,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泸州日报 2017-09-20 16:50 大字

如今,泸州城市面貌在改变,交通秩序在改变,居住环境在改变,居民生活在改变……文明成为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本报记者 牟科 摄

■本报记者 张婷

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蕴含着一个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和人文品格,是支撑一座城市获得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015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泸州市拉开序幕,泸州市坚持“全域创建、全面创建、全民创建”工作思路,按照“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行动指南,持续推进创建行动。

如今,城市面貌在改变,交通秩序在改变,居住环境在改变,市民习惯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泸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亲历者、支持者、参与者。身边的点滴变化,让市民深切感受到:文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全面创建 创文是长效之举

看着家门口的“牛皮癣”从少到无,市民刘住福最近心里特别舒坦。刘住福是江阳区南城街道凤五小区居民,曾经为小区楼道时不时出现的“牛皮癣”而烦恼。

治理“牛皮癣”,泸州市巧妙采取“疏”的办法。通过搭建“8585000”江阳便民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文明龙马小管家”微信小程序,为“四处流浪”的小广告安“家”;同时采用新型涂料让“牛皮癣”无法上墙,使“牛皮癣”明显减少。

随着创文工作的深入开展,老旧道路“白加黑”升级改造工程也持续推进,道路发生了明显变化。“噪音变小了,灰尘变少了,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市民陈明走在淘弥洞巷新铺设的“白加黑”道路上如是说。在人行道上,曾经下雨遇“地雷”的情况不复存在,人行道路面升级成了沥青路面。在泸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诸如此类的变化还有很多。

随着泸州市全域、全面推进“牛皮癣”治理、出租车行业整治、农贸市场提质、占道经营整治等十大攻坚行动,以及氛围营造工作、“最美人物”系列选塑、文明细胞创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五项重点工作”,市民居住的环境变了、生活也更上档次了,泸州变得更干净、更整洁、更有秩序。

全民创建 创文没有局外人

市民的热情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齐参与,为创文工作点赞,更为创文工作“扎起”。

龙马潭区鱼塘街道石堡湾社区居民阮国远,三年前加入了泸州市创文行列。今年65岁的他用行动“文明”着一个社区:为了保证宣传工作在社区全覆盖,人人知晓创文,阮国远总是一次又一次上门,为居民宣传创文知识。生活中,阮国远还担负了义务监督责任,走到哪就“查”到哪,一旦发现新问题,他就将情况书面向社区上报,定期去社区了解问题进展。“环境好了,设施完善了,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群众都享受到了。”阮国远说。

江阳区大山坪街道纪念标社区居民王晓明做志愿者三年来,积极参加创文工作:立体垃圾清除、乱堆乱放清理、入户宣传……哪里有需要,她就往哪里走。在王晓明的带动下,辖区内4位女士也自愿投身创文工作,她们成了社区里响当当的“五朵金花”。“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环境变好了,所以大家都愿意加入进来。”王晓明说。

创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任何人是旁观者、局外人。义务宣传、清理卫生死角、自觉排队候车、为老弱病残孕让座、斑马线上礼让行人……创文工作开展以来, 像阮国远、王晓明一样的市民比比皆是。

(下转第六版)

新闻推荐

连续工作14个小时,只为泸州更美丽 ——记市绿化处滨江路二组组长熊启伦

熊启伦(右)和同事在栽种鲜花。本报记者罗森波摄■刘光彬本报记者罗森波9月17日正值周日,市绿化处滨江路二组组长熊启伦凌晨5点就开始搬花,晚上7点才收工回家,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在他眼里,“这都不算...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