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条“电子芯片鱼”放流长江
放流。
植入芯片。
□简放鹏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8月11日,泸州市增殖放流了5.2万尾达氏鲟、胭脂鱼、岩原鲤珍稀鱼苗,其中近200尾达氏鲟、胭脂鱼有了“身份证”——植入电子芯片。这是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科研课题的研究项目,用于追踪放流后,苗种在野外的生长情况。
笔者在长江边的增殖放流现场看到,一些放在塑料盒的达氏鲟、胭脂鱼,与其他待放流的鱼不一样,鱼的背鳍上方插入了一个3厘米左右长的黄色标记——矛标。除了这个体外标记外,体内还藏有“身份证”。
当天最大的一条达氏鲟鱼有10多斤重,啤酒箱大小的塑料箱子盛装它都小了,其只能委屈一下身子卷曲其中。水产所工作人员在鱼的背鳍上,植入一枚米粒大小的电子芯片——无线射频电子标签。用探测仪接近这条达氏鲟鱼苗一扫,仪器屏幕上就会显示15位的身份号码——999000000204372。
“这个芯片,相当于达氏鲟的身份证。有近200条达氏鲟、胭脂鱼样本植入了体内芯片和体外矛标,并记录保存其遗传学标记,保证了其身份的独一无二性,从而更好地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泸州市水产渔政局局长谭德卫介绍,芯片植入体内后,通过此芯片有助于为这些珍稀鱼苗建立生长档案,记录它的祖系、生长发育、繁殖等情况,以便更好地研究、保护。
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主任龚全还告诉笔者,此次植入电子芯片的达氏鲟、胭脂鱼珍稀苗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体格健壮的大鱼苗,并经过了水产研究所的严格体检。考虑到是追踪放流后珍稀苗种在野外的生长情况,该所无偿提供珍稀大鱼苗给泸州进行增殖放流。
“有了电子芯片作为技术支撑,便于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及时跟踪掌握放流珍稀苗种的生长繁育情况,回捕了解苗种在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估算统计种群数量,了解其生存环境和增殖放流效果。从而为下一步开展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珍稀鱼苗的配对繁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省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龚全说,由于苗种的放流时间、放流时的身体情况、以及体长、体重、联系方式等数据,都记录在电子芯片上。无论这条苗种游到何方,身体里的电子芯片都将记录它的资料。
谭德卫还介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装有矛标的达氏鲟、胭脂鱼活体,今后渔民误捕到此类鱼后需及时报告渔政部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将给予渔民一定的物质奖励。由于达氏鲟是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胭脂鱼是国家二级水生保护动物,如果渔民捕杀达氏鲟、胭脂鱼,或用于商业买卖,则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新闻推荐
今年,泸州市江阳区民政局从“小”处着手,压实责任,多措并举开展集中整治“微腐败”。在思想上求共识。通过干部职工会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微腐败”整治工作的具体要求上来,目前已召开动员会、推进会...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