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山中 坚守诗词梦
王尚贤﹙中﹚、张文全﹙左﹚、龙中枢研讨诗作。
纳溪“大旺三翁”潜心诗词创作50余载
□尧理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今日腾飞似巨龙,九六华诞暖春风。几多义士仁人血,染得神州曙色红。”这是不久前泸州某诗词刊物刊发的一首由三个作者共同署名盛赞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的绝句。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首绝句的三作者并非专业诗人,而是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三个老翁,他们是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福华村的张文全、龙中枢和高峰村的王尚贤。张文全、龙中枢今年68岁,王尚贤今年81岁,三人均为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
从50多年前开始诗词创作到现在,王尚贤、张文全、龙中枢三个老人已创作诗词1200余首,在《渝西风韵》等刊物上发表200余首,并结集出版了诗词合集 《山农诗苑》,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被当地人誉为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杆的“农民诗人”。今年7月7日,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在纳溪采风时,还专门来到白节镇高峰村,为三人成立的“山翁诗社”揭牌。
今年81岁的王尚贤在 “大旺三翁”中年岁最大、文化最高,也最早开始业余诗词创作。王尚贤上过5年私塾,学过 《声律启蒙》、《四书五经》、《百家姓》等,私塾先生教过他怎样写对联和写诗词。新中国成立后,王尚贤既是农民又是村里的‘知识分子\’,靠着念过5年的私塾,他成为了县里的扫盲老师之一。在当扫盲老师时,为了讴歌扫盲工作,他写的诗歌《给同志们》还上了纳溪县的 《扫盲简报》,被县里评为扫盲积极分子。
1962年,仅上过3年小学的张文全和龙中枢,在参加王尚贤的扫盲班学习结业后,在王尚贤的影响下,劳动之余也学习起了诗词创作,并找来了毛主席的诗词,学习填词创作。因为共同的爱好,三个人很快聚在了一起。“王尚贤是我和张文全的启蒙老师,要不是他,我们肯定不会作诗作词哦!”龙中枢老人说,当时在王尚贤的影响下,没有书看就到处去借,一天不看书就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而借到一本好书,三人就相互传阅。每隔一段时间,或某个人创作出了一件作品,三人就及时聚在一起分享,共同来探讨和分析、用词、韵脚对仗,直到每件作品三人都满意为止。
“在田间劳动,外出赶集走亲戚,我们都随身带上笔和本子,灵感稍纵即逝,大脑产生了想法就得马上记录下来。”王尚贤说,写诗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创作来源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来源于广大群众的辛勤劳作,来源于大旺竹海、山画山、桫椤沟、大红岩、天然温泉等数不胜数的美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50余年来,王尚贤、张文全、龙中枢三个老人共创作出了1200余首诗词,其中律诗绝句500余首、词500余首、新诗200余首,他们还分别将这些诗词进行了分类整理成册子,内容分为盛赞家乡、田园情趣、山河揽胜、怀古追昔、时事评说、爱情诗韵、感怀哲理等。
“现在写传统诗词的人太少了,在农村几乎是空白。现在‘山翁诗社\’挂牌成立了,有了创作基地,我们3人在努力创作出更多作品的同时,还要通过进校园开专题培训课的方式,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更多青少年爱上古诗词,让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王尚贤说。
“绿树春风万千枝,如茵浅草雨如丝,又是前村听布谷,催人切莫误农时。”翻开三人合集,类似这首《春耕即景》的诗作比比皆是,它们似信手拈来,又充满乡村气息,溢满泥土味,就像它们的作者一样,朴实无华,却值得细细品味。
新闻推荐
近日,发改委发布中国经济半年报,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稳居“三驾马车”之首。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相关投资机会不...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