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纳溪区改造残次林种植珍稀林木,打造“万亩竹林示范园区”,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打赢生态扶贫攻坚战

泸州日报 2017-07-26 19:55 大字

村民在红豆杉基地务工。

■本报记者 李瑞莉 摄影报道

近年来,纳溪区委、区政府抓住建设四川省现代林业示范县契机,将竹林基地和10万亩珍稀树木基地建设作为长江生态修复工程重要载体,采取新造林与低产低效林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在不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林业部门职能作用,筑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在修复生态中造福百姓,促进贫困村、贫困户创收增收,打赢生态扶贫攻坚战。

低产低效残次林改造

红豆杉基地一举多赢

7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纳溪区上马镇黄桷坝村看到连绵的山头上,全是郁郁葱葱树龄不等的红豆杉。树龄长的有8年,树龄短的也有2年。看着长势喜人的红豆杉,正在山坡上给红豆杉除草的黄桷坝村贫困户杨俊才高兴地说,以前只能当柴烧的残次林地,流转给公司种植红豆杉,不但每年有流转费收入,而且还能在公司打工,每月领工资。

杨俊才告诉记者,他家里10多亩地都流转出来,每年收入有三四千元,夫妻两人都参加看护红豆杉,每人每月有两千多元收入,比原来光是靠务农收入多得多,今年靠家门口打工的收入就可以脱贫。

上马镇平均海拔达500米,极适宜红豆杉种植。2012年,由江苏红豆集团提供技术支撑,浙江山河针织、绍兴棉纺织品公司共同组建泸州红豆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集中流转村民的残次林地和荒山培育种植红豆杉,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

据纳溪区林业局总工程师陈泉志介绍,珍稀树木具有经济价值高、根系发达、涵养水分强、保持水土不易流失的优势。红豆杉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是集绿化、药用、美容等于一身的珍贵树种,提取的紫杉醇广泛用于治疗癌症、制作化妆品等领域,享有“植物大熊猫”“植物黄金”美誉。上马红豆杉基地现已完成投资1.2亿元,流转闲置地和荒地、残次的灌木林土地7000亩,目前已栽种红豆杉200多万株、面积5000亩。

引种红豆杉,让上马镇黄桷坝村昔日一文不值的残次林地,变身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2012年,纳溪区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10万亩珍稀树木基地,按照“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在生态脆弱区采取低产低效林改造形式,通过整合资金、赠送种苗、传授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建成红豆杉、桢楠、香樟等珍稀林木基地9.6万亩,繁育苗圃1000亩,年创造价值约6亿元,获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做足竹业发展大文章

一举多得助脱贫

7月20日,记者在纳溪区白节镇大旺万亩竹林示范园区看到,这里翠竹满山、林涛竹海,环境清幽,无愧为“天然氧吧”之称。陈泉志告诉记者,通过采取整合资金、发放种苗、造林补贴、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并且运用竹覆盖增温等科技手段有效地提升了竹林基地规模和质量。

记者还发现,在葱葱郁郁的楠竹林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菌包特别抢眼,上面还长出了一片片肥厚黑红的木耳。村民们正忙着给木耳菌包喷水增加湿度。

原来,纳溪区以打造“万亩竹林示范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林下鸡、竹荪、木耳等林下生态绿色产品,形成了“林菌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农民增收”的立体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看着长势喜人的木耳,正在采收木耳的白节镇高峰村七组村民冯再国高兴地说,“真没有想到,今年第一次利用楠竹下闲地种植露天红木耳就取得了成功,6月份投产以来,已经采摘新鲜木耳1万多斤,烤干成干木耳有1000多斤,已经卖出了好几百斤了。按目前菌包长势来看,一个菌包至少可收获四到五次。经常还有游客来采摘鲜木耳,一斤10元,竹林里种植木耳收益很不错。”

目前,纳溪区投资3700余万元的“泸州竹种园”全面建成,引进竹类品种150余个,建成区域著名的“竹类基因库”。大旺竹海万亩竹林示范园林下循环经济完成投资11230万元,新建毛竹基地5000亩,低产改造12000亩,种植林下竹荪380亩,木耳360亩,发展竹酒800亩,养殖林下鸡10万羽,跻身“四川省现代农(林)业示范园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泸州出入境全力提升服务质效

“念功”暖民“做功”提质“唱功”提效本报讯(寒喧)为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泸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扎实磨练“念”“做”“唱”三大基本功,上半年受理因私出国境业务占全市受理量的44.1%,是省内...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