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残疾人筑造温暖的“家”——东兴区首个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内江日报 2016-05-20 07:47 大字

◇本报记者 韦小梅 文/图

有吃有住有收入

残疾人享受一站式服务

5月17日上午8:30,与过去5个月的每一个工作日一样,21岁残疾人伍娜在东兴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餐区吃完早餐,便来到电子商务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开电脑、上传产品信息、查看产品销售情况……伍娜干劲儿十足。

“我在这里工作生活都很开心,因为大家都是残疾人,彼此之间没有歧视,没有嘲笑,是平等的!”采访中,伍娜告诉记者,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十分珍惜。她是东兴区椑南镇牛棚子村人,因为患有脑瘫,只有初中文凭,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是她的梦想。去年,她在找工作过程中不幸被骗进了传销组织,得到解救后被市救助站送到“中心”来。伍娜坦言,一开始,爷爷奶奶不相信“中心”既包吃包住,还提供一份不错的工作,悄悄来“中心”看了好几次才放心。现在她一个月能挣上千元的工资,一部分给爷爷奶奶花,一部分留给自己买衣服,很满足。

在产品装配区,患有肢体残疾的游小艳与她的残疾人同事正在学习装配LED灯具,这是“中心”专门针对残疾人群体而新引进的LED灯具装配生产线项目。经过前几天的培训学习,现在,游小艳已经掌握了组装要领,能轻松地胜任装配LED灯具工作。

游小艳是泸州人,以前常年在外省一些加工厂打零工,由于患有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即使经常加班也挣不了几个钱。今年初,经朋友介绍来到“中心”工作,一天工作8个小时,一个月能领到2500元左右的工资,平常“中心”还会提供技能培训、健康体检、心理疏导、医疗康复等一站式服务,“再也不用东奔西跑找工作了,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希望‘中心\’能红红火火地办下去!”

在东兴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像伍娜、游小艳这样的残疾人目前有32名,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19岁,年龄最大的47岁,有的肢体残疾,有的语言障碍,有的听力障碍,有的天生脑瘫,主要来自东兴区、市中区、泸州等地。

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他们残疾却不残废,他们感恩乐观,他们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在他们眼里,东兴区政府打造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给了残疾人一个温暖的“家”。

政府搭台 社会唱戏

努力让更多残疾人受益

东兴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位于东兴区高桥街道黄金街122号,于去年12月30日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东兴区首个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去年以来,东兴区一方面整合政府现有资源,将位于高桥街道黄金街122号二楼和底楼约1600平方米的场地划拨给区残联专门用作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并投入资金将其装修为产品研发测试区、产品装配区、样品展示区、电子商务区、就餐区、配餐区、休息室、卫生间、沐浴间、医疗康复室、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区;向市残联争取到10余万元用于“中心”残疾人生活食宿补助;多方协调在“中心”内建立全区首个残疾人电商平台;向市残联争取到20万元无息贷款帮助“中心”正常运转……

同时,东兴区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吸纳辖区内残疾人企业家刘义等人进入“中心”,从事“中心”的日常管理、运行等工作。刘义是东兴区柳桥镇的一名肢体残疾人,多年来曾远走他乡、多次改行,对于残疾人就业他体会尤为深刻,“外出谋生不容易,残疾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去年刘义返乡创业,并致力于助残、扶贫,帮助残疾人就业。

经过联合打造以及近半年的运行,如今,在“中心”内成功就业的残疾人已从最初的10余人增加至32人;残疾人就业项目也从最初单一的包装黄纸拓展到了制作冰勺、装配LED灯具、网上销售产品等多个种类;新建的残疾人电商服务平台短短10余天就上线了16 个品种的工艺品和农副产品,达成交易30余笔。

为进一步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目前“中心”已与优速快递达成合作协议,将让“中心”残疾人参与到快递单填写、快递包裹分拣等工作环节中。下一步,“中心”还将引进刺绣、手工艺品制作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项目,邀请专业老师到“中心”培训残疾人,让他们逐步掌握一些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加工技术,进一步增加残疾人的收入。与此同时,东兴区近期还将投入30余万元资金,对“中心”进行无障碍改造和室内装修,多途径、多举措为残疾人提供更专业、更合适的服务。

新闻推荐

94岁抗战老兵:牢记历史不忘过去

“你们要好好学习,祖国强大了才不会受欺负……”8月19日上午,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街道化工苑社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50余名学生听抗战老兵讲故事。据了解,94岁的志愿者刘永年是一名抗战老兵,他向孩子...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