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带头种茶 错时管理 “牵手”名企 村支书张文琪找到脱贫致富“金钥匙”

四川科技报 2016-04-15 07:30 大字

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漫山遍野全是郁郁葱葱层次分明的特早茶园。山头上,几十上百村民正欢快地采着春茶。“我们单单靠着采茶一年就要收入3万多元,加上自己的0.7公顷茶园,一年收入至少有8万元。”正在采茶的茶农高兴地说。而在梅岭村,家家户户靠着种茶、采茶,少则年入两三万元,多的超过50万元。

响应退耕还林

村支书带头种特早茶

梅岭村是岩区村,盛产竹木。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村民增收主要靠外出打工和砍山上的竹木卖给造纸厂。后来周围小纸厂排污问题不能解决纷纷关闭后,村民的竹木越来越不值钱。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文琪看在眼里,急在心头。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张文琪率先响应,将自己的0.7公顷残次山林和一些低产田全部改种茶树。

“有国家政策扶持,茶树今后肯定是我们致富脱贫的大产业。”张文琪在自己带头种茶的同时,积极动员村民也进行规模种植。

然而,由于是第一次种,张文琪自己文化水平也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加之干旱虫害,茶叶产量、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这一年的收入都很不理想。村民看到力劝自己种茶的村支书种茶收入也不高,都有了放弃的念头。

于是,张文琪就请来区农业局的茶叶专家在茶园举办茶叶种植培训班、手把手作指导。而张文琪也自己买来茶叶种植方面的书籍自学,他不但学会了修枝剪叶,还知道怎样防治病虫害。第三年,他的1公顷茶园就实现茶叶收入1.5万多元,之后茶叶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他的3公顷茶园平均每年都有25万多元收入。而在他带领下,梅岭村茶园1000公顷,茶叶收入超过8000万元。

瞄准“早”字发力

错时管理产量增加20%

走进梅岭村的特早茶园,笔者惊奇地发现,这里茶园的茶树比其他茶园的茶树要高出5~10厘米,树冠采摘面也要大。正在采摘茶叶的茶农告诉笔者说:“这是张支书创新茶园错时管理的结果,不但提高了特早茶产量,采摘时间也提前了。”

为了让村民从茶叶里获得更多收入,这几年张文琪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将茶树的修剪时间由9~11月提前到6月上旬至7月中旬前修剪。他介绍说,这段时间修剪的茶树正值生长旺盛期,长出的新枝条健壮,叶子更稠密,扩大了树冠采摘面。尤其是来年抽枝发新芽时,较9~11月修剪的要提早4~5天,产量也要增加20%左右。“今年村民的乌龙特早优质茶叶较别人提早5天,鲜单芽产量卖到了160元/公斤。而5天后,则跌至100元/公斤,特早茶就是一天一个价。”张金琪说,梅岭村的茶农这几年都选择六七月修剪茶树,瞄准的就是那“早”字里蕴的商机和丰厚的回报。

张金琪还告诉笔者,要想让特早茶实现更多增收,除了错时修剪管理,在茶树的肥水管理和防病虫上也要跟上。施肥上,改下冬肥为下秋前肥;而病虫害除了严格使用生物农药防控外,不能超过3次,才能确保来年特早茶优质高产。

“牵手”全国名茶

特早茶价高不愁销

“现在我们与全国的龙井、铁观音等名茶集团携手合作后,2月下旬或3月初开采的乌牛早等特早鲜叶芽,每公斤至少要多卖50~80元,而且根本不用为销售卖不出去发愁。”张文琪说起与全国名茶企业牵手后脸上也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2015年1月,面对村里种植的茶叶年年获评优质茶叶,精明的张文琪在专合社几个大户的支持下,携手浙江、山东、安徽3家全国著名茶叶企业,并在企业指导下购回了生产名茶的机器设备,建成了3家日加工量达750公斤茶叶的精加工车间,所有制茶技术全由名茶企业派来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精制且全部回购。

张文琪介绍,以前本地茶厂由于销售渠道窄,尽管品质优、价格低,但每年春茶走得不很理想,导致村民茶叶生产也受到影响。但与全国名茶企业“牵手”后,梅岭村的早茶销售形式逆转,每天生产的第二天就由名茶企业发往全国销售,根本没有存货。而每制1公斤干茶,以前只卖400元左右,现在茶叶名企仅回购价都是600元/公斤,每公斤就净增200元。

(冯儒平 本报通讯员 周超文)

新闻推荐

“非遗经济”促增收

5月27日,泸州市纳溪区蝴蝶画非遗传承人王世宏正在永宁街道永宁路社区给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同胞传授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蝴蝶画的工艺制作技艺。据介绍,永宁街道利用非遗蝴蝶画逐步走向国内外市场的优...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