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倾心育人 他是山里娃的“干爸爸”

华西都市报 2015-09-01 17:10 大字

朱云刚和他的学生们

最近,朱云刚正在为新学年的开学而忙碌着。这个平凡的乡村教师,凭着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从毕业开始,便扎根在农村教育,至今已有 33 年的时间。在这30多年的教书生涯里,他不仅充当着学生们的“干爸爸”这个角色,而且也实现了从乡村教师的忙碌执教到走进北京“中国西部教育研讨会”进行成果交流的跨越。

把学生当儿女 拿出工资为其治病

1982年,从泸州师范毕业的朱云刚老师分配到大安牛佛镇永新乡村小学任教。学校条件的艰苦、农村孩子读书的艰辛,让年轻的朱云刚深感肩上的责任,于是,他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一定要让孩子们成才!”

曾经有一个名叫小伦的学生患上了血癌,昂贵的医药费使本身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朱云刚一边四处奔走为小伦募捐医药费,一边把当时每个月仅有的40元工资除孝敬母亲10元外,全捐给了孩子治病。每天下午放学后,朱云刚步行几公里去看望小伦,带去礼物和安慰。

贫困学生小洁,因父母离婚跟着年迈残疾的爷爷生活,家里困难没钱买医疗保险。朱云刚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掏钱为她交了保险费;新转入的特困留守学生小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朱云刚主动为这个孩子承担了一年的生活费……

每一个故事的背后,凝结的都是浓浓的爱,再遇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朱云刚还会义无反顾地去帮助,“作为老师,我可能和其他老师一样,自己的学生遇到问题,总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来帮助解决。”任教期间,朱云刚的课余闲暇、双休日和假期大都是和学生们及自我研修一起度过的,他无偿为学困生辅导功课,伴随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难怪学生都争着认他当“干爸爸”!

坚守农村教育 用爱帮助学生成才

看着一个个纯朴、懂事、可爱的孩子,坚定了朱云刚扎根农村教育的决心!2007年的时候,学校指名让朱云刚接手了一个全校公认的纪律、学习最差的班级。经过全面了解这个班级的情况,朱云刚决定从鼓励孩子们为班集体争光,发愤图强上进入手,激励孩子们扬长避短、力争上游。就这样,这个差班也变成了多次受到表扬的班级。

2010年秋天,朱云刚接手的五年级(1)班学生小俊是有名的“刺儿头”,不守纪律、不做作业,成绩特别差。朱云刚在了解情况后,决定亲自“调教”他。“把小俊带到自己家,跟他谈心并疏导他,尽可能的为他创造一个正面关爱和引导的好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鼓励和辅导他的思想和学习,并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并当选班长。两年下来,小俊检测成绩已提高到90分以上,各方面进步都很大。“他给我写了一封长达5000多字的信表达谢意。”

作为四川省特级教师的他,近10多年来,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校、镇、县(区)、市“先进班集体”;有张霞、陈明均等多名学生评为省、市、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朱云刚也因此多次被评为校、镇、区(县)“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反思改进、不断创新超越!”这是这名普通农村小学教师的追求!还有3年时间,朱云刚便会走下讲台,不过,他告诉记者,在这3年的时间里,将继续扎根农村,加倍努力地教好书、育好人,为家乡培育更多的合格人才!“看到学生们健康成长,知识不断增加,这便是我最大的收获。”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陈伯强(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话剧《蒋兆和》展现大师艺术人生

9月8日,话剧《蒋兆和》在成都上演。华西都市报讯(记者伍翩翩摄影陈羽啸)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史诗话剧《蒋兆和》昨晚在锦城艺术宫上演。该剧讲述了中国...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