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泸州耄耋老人70 年收藏 6000 多张邮票

华西都市报 2015-04-17 18:12 大字

郑仕源和他的邮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邮票

法国发行的马上骑射小型张

1980年的猴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12岁一场童年的游戏,让他迷上了集邮,现已坚持了近70年。邮票就是他的“心头肉”,可以不抽烟吃酒,不能不买邮票。曾有梁上君子险些偷走他的邮票,此后他将所有的宝贝用保险箱锁起来。他曾是国企单位职工,从泸州市委党校退休,今已是耄耋高龄,为推广集邮文化,他仍活跃在各种集邮展会、交流会和集邮课堂上。

“看准了一件事,坚持不懈。”大半辈子的集邮经历,他早已将集邮文化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叫郑仕源,在泸州集邮圈里,提到他无人不知,他收藏邮品获奖挤满了书柜。

儿时游戏12岁迷上集邮

上世纪中期男孩间流行拍烟盒游戏,12岁的郑仕源也是该游戏的忠实粉丝。小时候因就读法国人开办的公信小学,学校流行着不少西方的新鲜事物。一次拍烟盒游戏中,有同学拿出民国时期和国外的邮票,邮票比烟盒薄、小,放在地上拍起来更好玩,大家的兴趣从拍烟盒转移到拍邮票。

郑仕源出生书香之家,父母都是文化工作者,热爱文艺,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和书画。有一回,他从地上捡起拍着玩的邮票,邮票是黑白两色的,虽然看似很普通,但在郑仕源眼里小邮票很美。他再也舍不得把邮票放在地上拍来拍去,开始留心收藏各种邮票。这一年,他12岁。

新中国邮票见证新时代

1949年10月,新中国发行了标注着“纪”和“特”字样的纪念邮票、特种邮票。也就这一年开始,郑仕源下定决心收藏新中国的每一套邮票,用邮票见证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从那以后,郑仕源不抽烟不喝酒,每月工资一发,赶紧拿去买邮票。

在郑老的家里,记者有幸零距离接触了他收藏的新中国“纪”字号邮票。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始,每一个新中国的关键节点都有一张邮票作为见证,前夕分有东北版和全国版的。

70年攒下6000多枚邮票

“北京、上海都寄过信去买邮票。”郑老回忆集邮过程,改革开放前,集邮渠道不固定,通讯不发达。要收集邮票只能靠个人努力,那时候只要听到哪里有稀有的邮票,再远他都要去买。在等待心仪的邮票过程中,盼望的滋味就像思念远方的女友一样甜蜜。

除了寄信到大城市买邮票,郑仕源还蹲守过邮电局窗口。那时,3个月左右国家发行一次邮票,每次他都早早去问,生怕好邮票擦身而过。“但我从来没有错失过买到邮票!”郑老笑着说出了买邮票的秘密,“经常去邮局买邮票,她们跟我都很熟了,每次发行邮票都会帮我预留。”

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按时发行邮票,时间相对固定,也有专门经营邮票的公司。“提前预订好了,直接寄到手里。”郑老说,1978年以后,他主要精力是收集国内每年发行的邮票,从几套、十几套到现在一年30套左右,收集渠道也相对固定下来了,从原来的蹲点守候,到现在提前预购。

集邮这件事,从12岁开始,郑仕源坚持了近70年,收藏了6000多枚邮票。80岁,他还在集邮路上。几十年的坚持不懈,郑老的儿女也被父亲这种精神打动,不论去哪里出差都不忘替父亲寻找好邮票。

自制邮册发自制邮册发扬集邮文化扬集邮文化

1982年,泸州成立了泸州市职工集邮协会,郑仕源是发起人之一。1984年,集邮协会成立后郑仕源担任副会长,至今已连任30届该协会副会长。他立志传播和推广集邮文化,在这一信念的推动下,郑仕源开始自制邮册。按生肖、风景等不同类型,根据邮票时间、面值等排列起来,整理成册,方便爱好者欣赏和观看。“集邮是将中国的文化留存起来。”郑老说,多年的收藏,虽然有很多较值钱的邮票,但从没打算过卖掉这些“宝贝”。他用邮票和邮品来创作,来写故事,把集邮文化留给后代。

“通过作品,让社会、大众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集邮文化。”虽然年纪大了,郑老却不“消停”。2015年初,在泸州忠山公园举行的2015生肖集邮研究会上,郑老的生肖作品“猴”一举夺魁获得一等奖。像这样的生肖作品,郑老已经完成7个,生肖背后的故事、寓意及每一张生肖邮票的特色在郑老的作品中都能一目了然。

郑老说,他还收集不少国外发行含中国元素的邮票,有中国戏剧、花卉等。对于集邮的窍门,郑老总结“要细心、花时间”,他说,整理邮票是一件很劳神的事情,还要用邮票来创作就更难。但在难郑老还是坚持着,他说:“累并快乐着,集邮使人快乐。”

华西城市读本实习记者王漫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打“防腐针”龙马潭纪委量身订制建议书

龙马潭区纪委针对卫生系统“量身订制”的防腐建议书通过多渠道收集具有开展系统化防治价值的重要线索,最终形成一套“量身订制”的预防腐败建议书。泸州市龙马潭区根据各个部门的特点“对...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